胃胀气吃什么, 越细碎的食物越补气血

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西医称为胃肠,中医称为脾胃,而中医的脾胃又不单指胃肠,脾也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所描述的脾,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会提到:3~4个月之前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们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并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供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化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分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

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这种方法是在不能吃饭的重症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常用到的。由此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胃为后天之本”的真正含义了吧。也就是说,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全身的每一个器官,而当胃肠功能下降,也就是食物转化成血液的能力下降后,人体各脏器因为能源供应的减少而不得不把它们应做的工作放慢,这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传染病都会轻易上身。而当胃、肠功能彻底瘫痪、不能再生成血液时,也就等于断水、断电,各个脏器也只有停工了,停工的结果就是人的死亡

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如果我们往胃、肠输送的营养物资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了吗?不就能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义滋养胃肠,不就能帮助虚弱的胃、肠起死回生吗?保住了胃肠这个人体的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就能少生病

想想喂养孩子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时喝母乳、奶粉等液体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血液。6个月后,增添的稀饭、面条、各种肉泥、鱼泥、菜泥,同样在进入消化道后被顺利地吸收化生成血液

我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因为图省事,孩子才几个月,就大人吃什么,孩子也跟著吃什么。孩子牙齿都没长全,胃肠又虚弱,哪能将食物消化、磨碎,只能是通过粪便排出来。这样做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很多孩子的喂养问题都出在10个月后开始增添固体食物的时候,以前不爱生病的孩子容易生病了;以前胖胖的、气色很好的孩子变得消瘦了、气色也暗淡了,这就说明孩子的胃、肠还没发育到能消化固体食物的程度。这时候孩子必须回到吃剁碎的食物那个过程中去。所以我建议所有先天不足、常生病、长得不好的孩子,最好是在2岁前都不要吃固体食物,家长一定不要怕麻烦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后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我也建议家长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糊状的、稀烂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成人。大病初愈、久病体弱的人或老年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补养胃肠,加快气血的生成以及身体的康健

2008-12-21


《从零开始发明修行》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

海云青飞,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唯一破解了生命进化规律的人

微信搜索 海云青飞 关注公众号

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