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阴阳

一、阴阳观念的早期描述

阴阳地观念起源很早,有记载的最早描述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应该是来源于对昼夜、季节交替以及生命有男女、雌雄等的观察而来,这样的观察有事实为依据,但观察比较原始,描述比较笼统,远远不够精确

《周易》:

“一阴一阳为之道。”

按:这比较符合一个事物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事物不是按一阴一阳排列的,失之机械。比方说数字编程,单链RNA的核苷酸排列,就不是一阴一阳。太阳系的行星,也不是一个,决不是一阴一阳那样机械

“阴阳不测谓之神。”

按:对立统一的变化是难以穷尽的,但也有规律可循,只是要去收集数据,去比较、去归纳,去升华,找出某个领域、范围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正确的,也就是相对真理,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抛开一定的条件,把相对真理绝对化,必然产生谬误

“观变于阴阳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按:刚柔的相叠,犹如数字化的1 和0,取数十、数百、数千、数万、数亿、数万亿、数亿亿(京)排列组合,就能表达无数的精彩。就生物界而言,四种核苷酸,取不同的数字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形形色色的生命。但是,不是每一种排列组合都是有意义的,庞大的数字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有意义的,这就构成了世界的精彩。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六爻所能概括的

《老子》里牵涉阴阳的有:

“万物负阴而抱阳。”

按:说得太绝对化了。什么叫负阴抱阳?有些情况是,有些情况不是,不能一概而论。《黄帝内经》里,有的篇目沿袭了这个说法,有的和这个说法相反

《管子》: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收冬藏,四时之节也。”

按:《黄帝内经》里,沿袭了这个说法。失之粗略、机械、笼统

《庄子》: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按:《黄帝内经》里,沿袭了这个说法。失之粗略、含糊、笼统

《荀子》: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按:这个说法比较符合事实。仍嫌笼统

《吕氏春秋》: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按:与《易》的描述相似

战国时的邹衍,是专门说阴阳的,他的著作已经失传了

董仲舒的“阴阳”说,基本上是继承了邹衍的学说,在《春秋繁露》里有很多描述:

“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入,藏其休也;阴气始出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伏。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阳至其休,而入化于地;阴至其伏,而避德于下。”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从中春至于秋,气温柔和调,及季秋九月,阴乃始多于阳,天于是时出溧下霜,出溧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十月而悉毕,故案其迹,数其实,清溧之日少少耳,功已毕成之后,阴乃大出,天之成功也,……”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早期的“阴阳”的概念是从实际观察而来,少有雕饰和胡乱发挥。“一阴一阳为之道。”反映了每个事物都含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古人的认识没有这样精确,由于含糊,给董仲舒之伦加以歪曲留下了空间。董仲舒的阴阳概念,很多是出自猜测、想象和牵强附会。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汉武帝极权独裁的需要,君是阳,臣是阴;男是阳,女是阴;父是阳,子是阴,既三纲是也,阳尊阴卑,他梦想用这套理论就能就能建立江山永固的精神支柱。把本来是唯物的东西机械化了,就变成了僵死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也不符合事实,乃是把真理变成了谬误。汉家天下,就是从此时由盛变衰的。这是在观念上,从僵死的教条出发,不能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必然结果。由于董仲舒的教条贻害中国两千多年,严重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在权威面前只能毕恭毕敬,哪怕再荒唐的东西,也必须叫好,否则就是数典忘祖。试想,一个不排泄荒谬的机体,能有活力吗?《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都深受董仲舒的影响。以致于形成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自己的东西有人买帐,就拼命包装 “经典”,神化“经典”,炒做“经典”,反正这比踏踏实实做学问要容易多了,且可以得到喝彩和奖赏,实事求是地评论中医,反倒成了异端,除了《新语丝》 这块园地以外,很少有地方能“立此存照”。没有争论,学术怎么发展?挟“经典“以捞利益,董仲舒的谬论,把中国人害惨了!

二、《黄帝内经》里的阴阳

《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阴阳说,由于各篇出于不同的人之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改造,再加上不同的猜测和错别字,汇编在《黄帝内经》里就显得杂乱、互相矛盾,就不足为奇了

1.《素·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按:如果理解为对立的统一,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有道理的。这只能是个原则。具体如何划分阴阳,就不那么容易了。比方说,什么是天?除了地以外,都是天?月亮不也在天上吗?是阳是阴?又,太阳系的水、金、火、土、木星,是阳还是阴?不都在天上吗?另外,地相对于月亮来说,是阳是阴?如果是阳,为什么把它绝对化为阴?

又,春夏为阳,春生夏长,为什么又说阴长?秋冬为阴,秋收冬藏,秋主肃杀,为什么说阳杀?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不过,诡辩家总是能找出理由为谬误、荒唐诡辩的。张志聪曰:“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怎么解释怎么有理

林亿曰:“坤者阴也,位西南隅,时在六七月之交,万物之所盛也,安谓阴无长之理。乾者阳也,位戍亥之分,时在九十月之交,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阳无杀之理。”这又从八卦的角度,解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马莳曰:“然天虽主阳,而阳中有阴,故其于万物之生长也;地虽主阴,其于万物之杀藏也。”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很好地把这句“经文”理解透了

张介宾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

我个人认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和其他人并无沟通商量,也并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表述的,为了写文章,为了对偶,就这样写了。其中并无深意,也无道理可言,更无实用价值,就是李柱国,也未必明白这些说法有什么道理。为其诡辩,只能是越辩越糊涂

《素·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按:天气都是清的吗?如果没有尘埃微粒,水蒸气是不会变成雨,所以雨实在是浊的。地气是浊的吗?水蒸气是很纯的,未经污染的泉水、地下水是很清的,怎么能说是浊的呢?如果说地水捉,天水清,为什么要喝地下水、泉水,而不直接接雨水喝?雨水不是不能喝,是要经过处理才能喝

清阳出上窍,吐的痰,呕吐物,呼出来的气体,都从上窍而出,都是清阳,都要收集起来再吃下去或吸进去。如果这样,人带上一个密不透气的面具,不要呼吸新鲜空气,就能吸取清阳。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写文章对偶的需要,再加上一点常识,是不需要尊重事实的

《素·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按:味伤形,吃了有味的东西,对人体这个躯壳,肯定会有伤害吧?水是无味的,只能喝水。根据《内经》的理论,水是咸的,也不能喝。气伤精,也不能呼吸,精被伤了,人还能存在吗?精可以化为气,看起来就是不呼吸,也是要化为气,来伤精的,这可怎么好?气伤于味,就是被味所伤吧?所以,有味的东西,不但不能吃,连闻都不行。怎么办?就要象羽化的道人一样,不吃、不喝、不呼吸,神羽化为仙,形留在人间,任凭其腐烂,或鸟兽琢食,此修身养道之术也

《素·阴阳应象大论》: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按:事实果然如此吗?左右眼、左右耳视力、听力有这样的差别,只有在这里才可以知道。大多数人,左手不如右手有力,是事实;可左撇子又怎么说?这也是写文章的人,根据一点显而易见的事实,胡乱发挥,作起对偶文章来了

2.《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按: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这个原则是不错的。哲学原则,没有绝对的界限。把一天划分为四份,就机械化了。从阴变阳,从阳变阴,它们的交接点在哪里? 平旦、日中、黄昏、鸡鸣,各在什么时候?能具体化吗?只有日中,可以定位在中午12时,这是个瞬间,以精确计,1秒都算多了。每天12时以后,太阳最厉害,温度也逐渐上升(有太阳的天气),怎么能说是阳中之阴呢?这只是古人机械的划分,今人不敢有丝毫的改变和质疑,就凭这个,中医的理论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跳、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明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按:这和“万物负阴以抱阳”的伟大理论就冲突了!既然是阴抱阳,一切事物皆如此,难道是腹部抱背部吗?这又是没理解好老子理论的恶果,弄得博大精深的国粹自相矛盾。不是阳尊阴卑吗?怎么脏为阴,府为阳呢?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难道君主可以是阴吗?大肠、膀胱,都是排泄阴浊的器官,为什么属阳?这是有必然的道理,还是某个古人随心所欲的妄言?实在让人不能明白。此外,上半身为阳,心也应该为阳;下半身为阴,肠胃、膀胱也应该为阴,否则是不可理解的

且慢,下面又说了,阳中之阳,心也,心不仅是阳,还是阳中之阳,这才是君主至尊的地位,可是它属于脏呀,应该是不折不扣的阴。在逻辑上,实在是乱成了一锅粥。不过不要紧,因为董仲舒老先生早就力下了规矩,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就是阴要服从阳。谁是阳?经典,以及拉所谓经典做虎皮的所谓权威,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能深刻理解,决不容有丝毫怀疑,否则,先打你个欺师灭祖、民族虚无主义、不要祖宗的闷棍不可!

3.《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按:这些话,类似于“大家要保持健康啊!”一类的废话,实质内容,怎样保持,一句也没有。什么叫阴平?什么叫阳秘?具体状态是什么样子?怎样保持? 怎样具体操作?谁能解释清楚?就这么些昏话,被吹成了《黄帝内经》的精髓,不亦可怜乎!

三、强词夺理的附会

《素·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话,基本上符合男女发育成长的事实,是从观察而来的,这只是大致情况,具体到每个人,肯定有差异,我们也不苛求于古人,也不以现在变化的情况来苛求古人。此文本身也没讲七、八之数和阴阳有什么关系。后来的一些名家,为了包装、神秘化“圣经”,硬是把本来是并无特别数术含义的“七”、“八” 硬往阴阳上附会的,以增加它的神秘色彩,自己又是唯一能正确解释神秘的人,从而神化自己

按照数术,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可女子以七分段,男子以八分段,这又作何解释?难道女属阳,男属阴吗?不是。其中自有一番道理

王冰的注解是:“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数,故为少阳偶之。”男子自然是以少阴之数偶之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少阴会变成老阴,少阳也会变成老阳,怎么办?王冰没有解释,是疏忽了,还是解释不出来?后人多说他解释不了,就略过去,林亿就这样说他,我看他是没法解释。其实,往阴阳上联系,本来就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张介宾的解释是:“男子属阳,合当阳数;女子属阴,合当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和王冰的注解比较,并无新义。这只能说,他是个更为彻底的阴阳家

现在,又有新的进展。请看下面一段妙文

“女七男八分段是怎样来的?来源于韩永贤定则。即七八不变六九变之七八五变,这里的不变指质不变而量仍在变,量变既按七八分段而变。无质变,即无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变化

“天圆为直径的三倍,可以数三表示天,但天极大,故三倍之,即以九表示天,在太极圈中太阳为阳中之阳,用数九,少阳逊于太阳,用数七。地方之周边为对角线之二倍(舍去小数),可以数二表示地,但地极广,故三倍之,即以六表示地。在太极图中,太阴为阴中之阴,用数六,少阴逊于太阴,用数八

“由七变九为阳变阳,质不变,仅为量变。由八变六为阴变阴,质不变,仅为量变

“对人来说,女为阴,数七为阴中之阳,表示着玄牝的作用,故女以七表示着生育能力。女以七分段,与女的发育事实相合,这证明阴阳学说的正确性。男为阳,数八为阳中之阴,表示着玄牝的作用,故男以八表示着生育能力,男以八分段,与男的发育事实相合,这也证明阴阳学说的正确性

“这里破译了女七男八分段,即来源于太极体的七八不变,亦即把人看作太极体,应用阴阳学说,导致女七男八的分段的生育特征

“为什么不用六九呢?因为六与九是太阴与太阳,不是阳始生之少阳,阴始生之少阴,只有少阳生于太阴中的圈点处,只有少阴生于太阳中之圈点处,圈点均为玄牝。”[9]

这段妙文,把圆周率、对角线都用上了,(假设是正方形,周长为4,则对角线为1.4142,它们的比是2.82845,能这样舍去小数吗?大概把读者都当成白痴了吧?自己凑不出一个恰当的数,还是怎么的,这难道不是自出洋相吗?如果把它进位为3,3虽阳数,乃阴中之阳也,复以阴数二倍之,得六,副地之阴数,岂不更强词夺理一些?不知此建议如何?)只可惜,根据何在?作者是学物理的,应该知道,天极大,和地极大决不能同日而语吧?用圆周率的约数,再三倍之,就能代表天之大吗?天际在哪里,现在观测到的半径有150亿光年(约1.5 X 10 的25次方公里),君知之乎?而地之大,其半径只能用零点零几光秒来计量(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公里,极半径是6357公里,就算10的4次方公里吧),二者在数量级上差了10的21次方,也就是10万亿亿倍,用九和六代表天地,古人不知天高地厚,是可以理解的。一个现代学物理的也不知道,也搞神秘化,说作者不知天高地厚,不过分吧?

女七男八的分段,是从阴阳中逆向推导出来的,是服从韩永贤定则的。如果阴阳有这么神,只要深刻领会韩永贤定则,还能有解释不了的事吗?肯定也可以预知祸福,根据阴阳逆向推导嘛!你就应该能预报今年的雪灾,四川的地震,为什么不预报?难道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可惜,作者还没有虽胡说也要读者深刻领会的本事,否则,韩氏之书(黄帝内经素问探源,中医古籍出版社),又是一本圣经了

其它荒唐之处,不必多打字了吧。如果由于我愚蠢,不能理解韩永贤的高深

四、小结

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代表了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阴阳” 二字的表述并不够精确,容易被机械化、教条化。董仲舒所鼓吹的“阴阳”概念,就是被教条化、僵化了的典型

哲学概念是总的原则,不能代替对各个学科具体内容的研究探索,也不能从 “阴阳”逆向推导各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也是严重被教条化、僵化、神秘了,由于谁也理解不了这样抽象的东西,即使说理解了,也是牵强附会,所以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神秘、借以蒙人的价值

所谓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看似概括、实际上没法操作,一千个人对这样抽象的概念,有一千种理解,所以,王冰抱怨全元起没有正确理解《内经》,林亿说王冰没正确理解《内经》,张介宾说世人都没正确理解《内经》,恽铁憔说先人都没正确理解《内经》,周围的庸医也没正确理解《内经》,以致于他的三个儿子、五个女儿都被庸医治死了,他自己也被庸医治得痛苦不堪,实际上,他的英年早逝,和庸医们的误治大有关系。一个谁都不能掌握和理解的东西,除了当偶像,供人吹嘘膜拜以外,还有什么用?对医生掌握、提高医术没有用,对病人没有用,只对炒家有用,可以用来赚钱

具体来说,男为阳,女为阴,那么,男人病了要治女人,女人病了要治男人,因为阴阳是互相感应的。男人的脏属阴,是阳中之阴,腹为阴,也是阳中之阴。比方说肚皮上生了个疮,要治背部。外病内治,要治腑,因为腑属阳,要在麻沸汤的麻醉下,从背部切开,要用华佗当年用的刀,找到相应的肺脏,因为肺主皮毛,切去一块,腹部的化脓灶必然得以痊愈。中医的所谓治本,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就是这样弄出来的,不掌握阴阳,就不能治本,这就是中医的独特、神奇。什么人不理解,就下工夫好好学学。如果把人治坏了,治死了,肯定是病家自己没注意忌口之类的理由,反正阴阳大法是不会错的

没有实体作为研究对象,只凭一些机械化、神秘花的抽象概念谈玄,坐地论道可也,要讲使用价值,一丝一毫也没有!

还是那句话,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被研究的对象出发,而不能从某个原则出发

共性是从个性抽象出来的,无论什么人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事实都是如此。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只讲结论,不讲论证的过程,如果说依据,也是举个例子。无论什么命题,举个别例子,往往都可以找到,更何况有人为了制造神化,没有例子,不惜编造例子。这就必然导致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再以这个本来不能成立的理论出发,去推导具体事物,不出现错误和荒唐,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的哲学概念,往往非常模糊,怎么解释怎么有理,这实际上是给诡辩者提供了口实

由于独尊儒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中国的哲学命题,大都没经过充分的质疑和辩论,这就很难说,圣人之言是站得住脚的。近百年来,对于所谓经典,虽然也有批判,但采取的是轰轰烈烈的方式,没有分析,没有区分,全盘否定,这种做法也不能从根本上摧毁错误的东西。因为没有分辨,往往是借助于行政压力,去全盘否定孔子之类,不分青红皂白,不知错在哪里,把对的,或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统统否定,所以,一有气候,很容易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把错误的也吹成是神,现在就大有沉渣泛起、把糟泊当佳肴的情况

还是恩格斯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0]

五、郝万山所讲的阴阳:

郝万山在《百家讲坛》所讲的阴阳,经不起推敲,自我矛盾,逻辑混乱

他说:“凡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都属于阳

凡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都属于阴。”

他特别强调,要在同一个级别上比较,比方说同一个家庭

他举了《红楼梦》中史湘云和丫鬟的对话作为例子,认为史湘云和丫鬟的理解不对,应该是史湘云的丈夫属阳,史湘云属阴

如郝教授所界定,则史湘云的丈夫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史湘云则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根据阴阳理论的推导,只能得出这样的荒唐结论。郝教授大概忽视了,这显然是不自觉地在给歧视妇女找理论口实!

又比如同班的同学,难道不是同一个级别?怎么不能比附?一比附,问题就来了,男生全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女生全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还要高考干什么?凭阴阳理论来录取、来选拔人才是多么简单、有效、独特、国粹、博大精深?可惜,这个方法连郝教授自己也觉得荒唐,也不能认同,所以才毫无道理地、含含糊糊地说同班的同学不能比较,那么,什么能比较,什么不能比较,只有郝教授知道。难怪从古到今,从张仲景到恽铁樵,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历代有名中医的文献里,没有不骂众庸医没掌握阴阳理论,庸医杀人的,可他们自己怎样?除了极个别(如:张仲景)被树为神圣以外,都被后来者指责为没有理解阴阳的奥义。郝教授是中央电视台请来讲课的,按说应该自己先理解了再来教人,从上面的推敲看一看、想一想,他理解了吗?他是在无理辩解

说他是无理辩解,我们还可以再看看中医对脏腑阴阳的划分。腑属阳,脏属阴。那么,大肠、小肠、膀胱等都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心、肝、肺等都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请问,脏腑的功能,用如此荒唐的理论,怎样自圆其说?

至于背为阳,腹为阴,阳好阴坏,难道手心比手背更重要吗?坏的怎么办? 是把它改造成阳,还是干脆切除不要?

我原以为,中医所谓治本,是治病的根本,看了中医文献以后,才知道,中医的所谓治本,是治阴阳之本,而阴阳,又是个谁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极为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可操作性,连中医药大学的最有研究的教授都讲不清楚,难怪恽铁樵的十四个子女,有九个被庸医治死了!

2009-03-03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