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好还是人民币好?美元和人民币的四大区别

《货币的战争》,由于他的通俗和娱乐性,获得广泛的欢迎,当然也就误导了更多的人。只要把美元和人民币的发行机制稍加比较,真相就会大白,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真正的秘密

美元的发行权: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财政部,主管部门是美国国库,具体发行业务的承办机构是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从1929年起,美元的纸钞由雕刻与印刷局印刷,而硬币由铸币局铸造。(来自于维基)

人民币的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人民币发行没有法律上的准备和担保要求,没有发行限额规定,属于无法定准备和担保的纯信用发行。(来源于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第一,合法性来源不同:

美元的地位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美元的世界货币角色是世界各国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美元的发行者没有强迫别人(包括美国人)使用他们印刷的纸币;没有去没收美国人的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等等;更没有‘谁用黄金,砍谁脑袋’的说法

美元的发行者没有垄断美国人民的货币,美国人可以拥有、使用和购买黄金、白银、英镑、甚至人民币...等货币,美国的货币发行者在发行美元后,他们的老百姓仍然在自由使用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等等货币,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慢慢发现使用美元比黄金,白银、英镑...等更有信誉,更可靠,也更方便,才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使用美元的,也就是说美元是在竞争性的环境中,靠信誉获得老百姓的喜欢的。所以从市场是否合理竞争上看,美联邦的货币发行者允许竞争,美元要靠自己的信誉获得市场,而不是使用暴力垄断市场。对于世界各国,那更是这样,正是看到美元的保值和增值及保险的功能,以至于多数国家将美元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我们中国也不列外,更把美元作为人民币币值的守护神,依靠美元来维持人民币的信用

人民币的地位是国家通过暴力机器确立起来的。一九五零年后,为了确立人民币的货币地位,国家通告废除并收缴一切具有货币功能的东西,比如法币,黄金、白银、银元、美元,英镑、马克等等。规定所有中国大陆人只能使用人民币来进行买卖货物。很快人民币完成了原始积累,几乎一夜之间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累起来的财富。人民币的发行者,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垄断了中国货币发行和流通。谁是货币的操纵者,应该一目了然了

第三:作恶能力不同

假设两个货币发行者,都居心不良,要害老百姓,那么老百姓们会遭受怎么样的命运

美元货币发行者通过印刷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老百姓一旦发现自己钱开始有贬值的趋势,老百姓当然不愿意吃亏,于是把自己的货币换成其他货币,比如黄金,保质的外币等,这样这个货币发行者就比较难地继续加害老百姓了。因为在美国的市场上,黄金,日元,欧元是自由买卖的

但是在强制的货币体制下,这就由不得我们老百姓了,货币发行者强迫咱老百姓只能使用它印刷的纸币,即使是垃圾也得用,是垄断的,老百姓是逃不了的。所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作恶能力是不同的

第三,作恶后果不同:

美元所流通的地方,到处都是民营的银行,比如美国有近万家民营的银行,他们大都是真正的独立经营,自由制定银行利息,即使出现通货膨胀,在激烈竞争之下,银行利息一般也会高于通货膨胀,所以老百姓并不那么怕通货膨胀

(实际例子:去年在美国的一年定期美元存款利率曾高达5.5%。今年的10月28日,危机中的有美国银行打出了4.25%利率的广告了。从2000年到 2008年,美国的房价上涨了60%(最高点-最低点),100美元在美国的平均购买力下降了20%,也就是说2000年的100美元只能当80美元用了)

但在强制的货币体制下,银行几乎全是官办银行,比例极少的所谓民间银行也没有真正的自主地经营权,不能自己自由定利息,必须由官府指定利息,说白了就是银行垄断,利息没有竞争。如果通货膨胀,官办银行就强制定出低于通货膨胀的利息,老百姓放在银行的钱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贬值,所以老百姓很怕通货膨胀

(实际例子:去年在中国的人民币的利率是多少?中国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房价上涨了多少?(最高点-最低点),100人民币的平均购买力下降多少?也就是说2000年的100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第四,发行机制不同。。。。。(待续)

本主题系列文章大本营: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511248

本文章作者的主战场: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94854.shtml

请参考:

《深入浅出地谈美元外汇》

《美元和人民币的三个不同》

《中国和日本外汇储备的不同点》

《就《中国和日本外汇储备的不同点》一文答读者问》

《你知道银行印刷人民币购买美元外汇的事情吗?》

=======================================================

作者:土曾化十 回复日期:2008-10-23 10:52:06 

呵呵 没看楼主的话中的意思是 要是美国当不了霸主 就发动战争 杀不肯买国债的国家1000w人 整个一个无赖国家嘛

=====中国可以不买美国的国债啊。更可以卖掉美国的国债啊。保证不会死1000万人的。放心吧。人家发行国债的时候,是自由买卖的。没有人强迫中国人去买。仔细看看上面的帖子吧

=========================================================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什么人——《货币战争》的危言耸听

作者:Viscountess 提交日期:2007-6-15 23:47:00

首先说明,“罗斯柴尔德”这个译法是错误的,Rothschild这个词真正的念法应该是“罗特希尔德”,这个家族祖上不是英国人,所以名字不能用英语直接翻译。但是,国内著作,尤其以《货币战争》为首,都译成“罗斯柴尔德”,所以姑且从俗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什么人?是不是像宋鸿兵之流写的那样神秘,甚至控制了30万亿美元的资产?其实,这个家族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经常抛头露面的。不信的话,可以登录www.rothschild.com, 这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企业的官方网站,目前没有中文版,英文好的网友可以去自己登录一下,里面列出了罗斯柴尔德企业目前的情况

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目前的业务有哪些呢?主要是并购重组,就是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目前,罗斯柴尔德在亚洲有一个办公室——香港,不过,这个办公室的正式名字叫做“荷兰银行-罗斯柴尔德”,因为它在亚洲的业务处于荷兰银行的控股之下,自己的发言权不大。甚至某些人事权,都是由荷兰银行主管的

我本人曾经在荷兰银行香港办公室做过,当时就经常接触罗斯柴尔德的人。我的一个同学还是罗斯柴尔德在中国大陆招聘的第一个人,并且被派到伦敦的罗斯柴尔德总部去培训。他曾经见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的成员,这些人都是典型的欧洲银行家,和瑞银、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的银行家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也只是罗斯柴尔德仍然维持家族产业性质,而且规模比较小而已

为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的规模很小呢?要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首先,这是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865年出现战略判断失误,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这是一个致命失误,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失去了美国市场的罗斯柴尔德,就跟脱了毛的凤凰一样,连家禽都不如了

其次,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它的许多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资产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被国有化了。作为犹太人家族,罗斯柴尔德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虽然英国总部基本没有损失,但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资产是不会退回来的

第三,罗斯柴尔德坚持家族产业,也阻碍了它的继续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柴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了

《货币战争》这本书面试之后,我对此颇感兴趣,曾经询问过好几个在罗斯柴尔德亚洲部门工作的朋友,包括一个刚刚从欧洲调到香港的罗斯柴尔德较高级的银行家,他们的一致回答是:根本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在现代有多大影响力。至于说“美联储是罗斯柴尔德的资产”,那更是痴人说梦,罗斯柴尔德早已于19世纪退出了美国,目前它们在美国的势力非常小

有人会说:“罗斯柴尔德的势力是隐蔽的,你们这些打工的人当然看不见了,你们对这个家族的机密不可能有了解。”我承认,罗斯柴尔德的工作人员可能不了解家族的机密,但是宋鸿兵又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机密”的呢?他不过是美国一个很一般的大学 (University of America, 位于华盛顿)的硕士,后来曾经在美国两家房地产贷款公司工作。论到级别,他可能远远不如我认识的一些银行家。如果这些银行家(其中某些还是欧洲人)都不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隐秘”,宋鸿兵又是如何知道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兴盛的历史,早已在19世纪末结束了,今天的罗斯柴尔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几到二十名的投资银行,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货币战争》的危言耸听,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综述者:浏星雨

2008-11-26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