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涔实验是真的吗?手指识字之研究

李嗣涔   石朝霖     一、前言

自从1979年中国大陆四川省发现一位十岁的小孩唐雨能用耳朵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图形,即具有所谓「耳朵识字」的能力以后〔1〕,几年之中,中国大陆又发现了成百上千的儿童具有类似的能力,他们有些可以用耳朵,有些可以用手指,有些可以用腋下来感应来辨识纸团上的图案〔2〕〔3〕〔4〕。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陈守良副教授并对自愿报告40位5到14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诱发训练,结果竟然有15位儿童在经过3到8天的训练出现手指识字的功能〔5〕,可以在厚布套中以手指触摸 10张图片而正确的辨认其中5张以上。其中9位还能更进一层,在将字片或图片装入黑塑料黑盒中密封后,仍能以手指摸盒子而达到50%的辨认率。上海高校也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年做了诱发训练的研究〔6〕,结果发现在10到20岁之间的青年经过10天的训练,14人中有11人可以在前额「闪出字迹」,9位能比较准确的辨认试样,也就是诱发出手指识字的功能,显示诱发这种特殊感应机能并不困难。 为了证实上述所述现象之普遍性并深入探索手指识字的机制,我们以三年的时间对一位十多岁的高小妹妹做了详细的研究,共进行了100次试验,以了解她辨识成功的基本要素,以及可能发生的生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于民国82年10月邀请到一位十一岁的高桥小妹妹来做实验,她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小妹妹在台中读到国小五年级后于民国81年移民到美国加州。她的父母在民国80年看到日本电视台有关手指识字的报导后,让女儿也试验一下,结果发现了高桥小妹妹也具有手指识字的能力。我们于民国82年10月(第一回),83年8月(第二回)及84年9月(第三回)在高桥小妹妹回国省亲之际,每次利用3到4天的时间,对她的手指识字的能力做了详细的研究。由于高桥小妹妹的父母非常重视这项能力,因此她在家每天都会练习半小时,因此功能非常稳定,本人也很愿意配合实验的进行。  

在正式实验之前,我们必须先制做题目,在第一、二回实验时,我们均裁下5×10C㎡之长方形白色纸条,然后随机抽取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签字笔中一支在纸条上写上文字包括中文、英文或日文,或画上图案,写上算式等等。文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同一张纸上的字或图案可以用单一颜色或不同颜色;有时在色纸上写字再外包白色纸条;有时用两张白色纸条,在裡面的写字,外面空白;或内外均写字等等。然后纸条沿长边对折后,以0.6至0.8公分之宽度由中心往外叠六次,形成一5公分之细长条纸捲,再在长条三分之一处各内折一次形成纸团。折叠后之纸团务必达到无法由外观看到任何字型及颜色之地步。每回实验准备的纸团均超过50个,由实验现场的来宾在另一房间当场书写再折叠。第三回实验,则裁下3×10C㎡之长方形纸条,一端剪成尖锥状,折叠时则从尖锥处折起逐渐折向另一端,约可折十次以上,最后再对折,其目的在了解手指辨认图案之方向是由裡向外或由外向内

实验开始时,主持人随意请一位在场人员在约50个纸团中任选一个交给受试人,因此没有人知道纸团内容为何,以达到双盲的效果。高桥小妹妹在右手拿到纸团后,大部分情况下(100次有91次)要在右手套上一深色布套,套口有带子可以将套口缩紧绑在手肘中间,用硅侦测器在布套内测量之结果,套内馀光强度只有3×10●至10●W/C㎡。有时会在布套上再罩上一黑纸盒,让馀光强度再降100 倍以上,不可能藉由眼睛看到任何字型或图案。实验中有 3次是把纸团放入透明塑胶盒中,用手触摸盒面来辨认,其目的在了解手指碰触纸团是否必要。在高桥小妹妹做过的100次实验中,有25次戴有眼罩阻绝光线,以了解眼睛在手指辨认过程中所起之作用。眼罩係十全公司出品为在有光环境下睡眠时所戴之用品。为达到同样降低光进入眼睛之效果,有部份实验不戴眼罩但在暗室进行,暗室之馀光强度约 在2~5×10●W/C㎡左右

三、结果与讨论

  1. 手戴布套或罩黑盒之效应

    在全部100次实验中,有91次是手戴布套或仅以黑盒罩住双手,其中有55次完全正确佔60%;20次颜色正确但字型有缺失;10次字型完全正确,但颜色不对;失败的有6 次。在剩馀9次实验中,双手完全没有遮蔽的情形下有5次完全失败,或者没有看到或者看错;有2次颜色正确但字型看错;有2次颜色正确但字型看错;有2次图形正确但颜色看错,如图一所示,没有一例是完全正确。在图一(a) 至(e)五次实验係第一回合所做,后四次係第二回合所做。在第二回合时,我们使用红外线摄影机全程拍摄手掌之温度,结果发现高桥小妹妹刚开始做实验时手背及手指之温度即使在30℃以上,在这种情形下,即使超过20分钟也看不到图案。但是若戴上手套做实验,则当实验完成打开手套之时,手套及手指温度均维持在32℃以下,有时更低至27℃以下,图一(h)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在前20分钟实验中不论前10分钟开灯,后10分钟连结车灯(光强度约在2~5×10●W/C㎡)均看不到图案,手温也在34.5℃左右,但是到第20分钟时要求高桥小妹妹用手摸冰汽水罐将手温降到27℃以下后,再花约1分25秒就看到了图形,虽然颜色不对,但图案已非常接近。颜色不对之原因与关灯有关。  

    由于发现了这个手部温度变化的现象,因此我们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就是右手不戴布套,拿了纸团先试几分钟后再用黑纸盒将双手盖住,两分钟后将黑盒拿开,用红外线摄影机读出手背的温度,再盖住双手直到看出图形。图二(a)(b)(c)是三次实验的结果。由三次红外线测试可以发现,高桥小妹妹双手的温度在2至3分钟内均由30℃以下上升到34.5℃左右。在图二(a)的例子,双手盖住黑盒两分钟后再拿开时,手温竟然下降2℃到32℃左右。再盖上黑盒等到最后看到图形时拿开黑盒,发现手温已降到29℃以下。显然盖上黑盒有降低手掌温度之功能

    图一(b)及(e)两次实验中,纸团放入透明塑胶盒中而字型颜色均辨认错误,是否由于手指不能接触纸团而失败,而并非只因为不戴布套手掌升温而造成。因此我们尝试一次将塑胶盒也放入布套中,结果6分32秒将绿色的「有」字看成绿色的「有」,颜色正确字型也接近,但并不是完全正确。这表示塑胶盒的确也会阻碍辨识信息的之传递,但只要手戴布套,手温降低,阻碍之效果就不会太大

  2. 脑中图案影像出现之程序

    根据高桥小妹妹主述,字或图案的出现是一个部份接一个部份出现的,或者是一笔一划顺序出现,也有的时候是整个字或图形会同时出现。在做实验过程我们测量了两手的电压差,结果发现在高桥小妹妹看到字型的同时,也量到了手掌放电的现象。图三显示了二次实验的结果,在图三(a)中,当我们观察到第一次放电活动时,小妹妹说看到了颜色是黑色,接著颜色消失,直到第二个尖峰出现,小妹妹用左手拿黑色签字笔写下了「│」(右手仍触摸纸团,并包有布套),然后「│」字消失。值待第三个电位尖峰出现「│」字重新又出现此时旁边还多了一横成为「 ├」,然后「├」字消失,同样的过程不断重複,直到连续一两次放电均不再出现新笔画为止,小妹妹会喊停说已经看到了。图三(a)黑色的英文字母「HE」及图三(b)红色的钟面完全正确。  

  高桥小妹妹天天练习手指识字故功能非常稳定,由100 次实验之结果归纳,我们提出下面的模型:

  藉由手指放电,手指似乎送出某种型式的信号,沿著纸条内部表面由外向内扫瞄,往回送之信号似乎也经过手臂藉由放电之作用,经过大脑记忆部位进入视觉认知中枢,如果纸条用胶带(或浆糊)封住则信号传递受到极大的干扰,似乎信号要很久时间(28分)才能进入纸条内部。若把纸条放入塑胶盒内,则信号会稍微受到干扰,图案辨认无法完全正确,但不像黏死那麽严重。若用铝箔包住纸张则完全不受影响,信号可穿过铝箔而被侦测到。这也许与铝箔没有被黏住有关。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史田元曾发现手指识字的「孔隙效应」〔7〕,也就是只要试样放入完全封死的封套中,包括金属筒、信封、玻璃管、环氧树脂等,则受试者完全无法看到内部的图案,但是只要封套上留有一个小孔隙,则信号似乎可以从这小孔隙进出,而绝大部份能被侦测出来

  手中送出的信号扫瞄一定是先扫瞄纸条正面(向内摺的一面),沿著折叠的曲面前进,然后可以扫瞄背面或另外一张纸条。而送回的信号中第一次放电一定是让脑看到文字或图案之颜色,然后消失;等到第二个放电尖峰出现时,整个图案或部份图案开始在脑中出现,然后又消失。第三个放电尖峰出现时,脑中不但出现原来的图案还增加新的部份,这样不断重複,直到所有的文字或图案都出现为止,而这些文字及图像是摊开展平的。我们相信两手放电现象是信号能够送出、收回以及进入脑中视觉认知中枢之关键

  至于为什麽第一个放电时一定是看到颜色,这表示颜色是大脑做图形辨识过程中比较原始的功能,比如看一物体可能是先看见颜色再看清楚目标的轮廓及详细形状。至于眼睛受光为什麽能帮助手指辨识颜色之能力我们猜想眼睛看颜色也许会提供大脑视觉认知中枢一个颜色参考信号。手指识字送回的信号要与参考信号作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当手指送回信很强时也许就不需要对比参考信号了,这解释了为何戴上眼罩仍有七成左右的正确率

  过去所学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也会影响辨认之字型,比如明明是英文大写字母,看到的却是小写字,这表示这些文字(如SUN)的信号是先送往大脑的记忆部位比对得知其内涵后(为英文SUN),再送往视觉认知中枢,中途大脑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字母大写,其他小写)做了转换,故出现在视觉认知中枢的字就成了「Sun」

  这种扫瞄及展平的机制若能找出,则我们可以设计新式扫瞄机器,由嘴或血管送入扫瞄信号,扫瞄我们消化管道或内脏之内外部的影像,做为医学检验之有力工具

四、结论

由文献及我们实验之结果已经可以确定,手指识字是确实存在人体潜能,少年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开发,也可以产生这种能力。我们也发现能够做到手指识字的关键因素,比如手掌温度不能超过34℃,手掌要能放电,纸条不能用胶带或浆糊黏死,戴眼罩或在暗室做实验会增加颜色辨认的错误率。我们也发现手指放出之信号似乎沿著纸条表片由外向内扫瞄,必要时可以扫瞄纸条背面,而大脑可以将送回之信号重组将折叠之图案张开及展平,这种扫瞄机制若能研究出来则我们可以制造出一种新一式医学检验工具,可以扫瞄消化管道及内脏内外壁的影像。  

参考资料

〔1〕钱学森,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自然杂志 4:483-488,1981

〔2〕王楚、贺慕严、陈守良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像显示过程,创建人体科学?,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pp.569-573,1989

〔3〕罗林儿、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像显示过程,创建人体科学?,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pp.574-579,1989

〔4〕邵绍源、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像显示过程,自然杂志5:274-275,1982

〔5〕陈守良、贺慕严、王楚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创建人体科学?,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pp.565-568,1989

〔6〕邵来圣、朱怡怡、朱润龙等,四年来对青年进行特异功能诱发训练的探索,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03-106, 1986

〔7〕史田元,人体特异功能屏蔽效应,创建人体科学?,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pp.594-599,1989

http://www.chikung.org.tw/txt/paper/p13.htm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