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是不是胡说八道?中医理论为什么这么乱?

https://cn.chinese-blog.org 点评:有人说,中医理论荒谬至极,这话并不为过,实际上被中医误诊误治误伤,甚至致死的人,那才是人生的悲剧,但愿人间少一些这样本可避免的悲剧


中医理论不可靠

中医基础理论来自妄想症

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源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据说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治疗,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这其实是很荒谬的

比如中医的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这其中毫无科学道理可言

不仅如此,中医对各脏器的认识也停留在主观认识方面,如认为“心之官主思”等等,中医所谓“心肝脾胃肾”和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胃肾”大不相同。难道中国人体器官竟然也有其“特殊性”或者叫“中国特色”?

试想,两千多年前的理论,竟然指导现代的临床医疗,“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在何处?如果不靠仪器、化验、解剖,仅仅靠过去经验的“望闻问切”,能应对日益复杂变异的各种病毒性、基因性疾病?

中医学派林立说明中医理论有问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派林立——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滋阴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钱塘医派、吴中医派、孟河医派等,各领风骚,但芜杂如此,许多问题不知孰是孰非

从现状来看,由于建国后中医药高等院校,统一教材、统一学术观点、统一教育模式,复制的出的中医人才却连传承传统也很难做到。天津的邓鹤鸣主任医师说:“中医高等教育所使用的教科书仅是一家之见或中医学术思想中的一部分,代替不了中医名著。”中医理论研究,路在何方?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ongyi2147.txt

中医之辨症(中医从来无“病”之说),症因皆为“六淫、七情”

以风为例:大家知道,世间刮风,无外乎“南风”、“北风”两大类。再细分便为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等等。不过中医辨出患者受了风,却从不讲是受了那个方向的风,风力有多大,是狂风大作还是微风习习皆说不明白,也不过约摸着辨来辨去,忽悠主病人算完

再说“湿”,患者受的所谓“湿气”到了什么分儿?30%还是50%?几千年了,至今也没个定论。只是刮痧时,皮肤被刮得青一块紫一块,甚至破溃,生疼生疼,便糊弄病家说:“看,我把你的湿气表出来了!”也不知道表出来了多少?青的占湿气的百分之几?紫的占百分之几?溃破的呢?令人惊讶的事,病人也感觉好多了!其实,也不过是种痛点转移的把戏而已。试想,你若左手破了皮,再赶上右手割破了血管,自然感觉破了皮的左手比原来疼得轻多了!

更不屑说阴虚、阳亢之类的玄乎词藻,至于阴虚到多少,阳亢到何种程度,还是不阴不阳,更是莫衷一是。反正阴阳怪气的辨来辨去,大约是这个道理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这种透着腐朽的封建霉烂味道的法则,谁都知道,一朝只有一君,而民则有千千万。就是贵为宰相,也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这个理念用到中药上就掂了个个儿——量大者为君药。大概问到其中道理时,中医们可能给解释成量大代表君王的威严吧。至于“君臣”混编,被一锅煮了,大概能被中医们解释成君臣团结之类的理由也未可知。反正人家左说左有理,右辨右有道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ongyi2115.txt

伤寒论不可靠

比如《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读wufeng务风,下同)、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恶风、恶寒,都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热病症状

其中,恶风者称中风,恶寒者称伤寒

就是说,患者在具备了“太阳病,头项强痛”的主要症状之后,以恶风为主的是中风,以恶寒为主的是伤寒,医者是不能混淆的。这样的鉴别,大约很重要,因为治法大有不同。据说中风要用“桂枝汤主之”,伤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同时,《伤寒论》对恶风、恶寒的程度,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等。与恶风、恶寒相伴随的其他一些症状,如“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也写得具体而形象。可见,2000年前的张仲景先生,对于风寒之病的研究,的确是“费尽心思”的,要不,断然写不出文笔如此流畅、比喻如此到位的鸿篇巨制

但是非常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科技水平的低下,2000年前的《伤寒论》确实存在着致命的错误

错误来自于临床上的一种错觉,什么错觉?患者明明发高烧,别人摸着他的身上滚烫热,可是他自己感觉到的,却不是“热”,而是 “害冷”,冷得厉害而寒颤。既然“害冷”,当然就怕风吹,因为风是流动的空气,容易带走人的体温,风越吹,越觉得冷。所以,恶寒者必定恶风。害冷和怕风本来是一回事,但《伤寒论》和传统中医,却把这种“害冷”“怕风”的感觉,区分开来,分别叫做恶风、恶寒。于是,分而吮之,析而品之,把恶风叫做中风,把恶寒叫做伤寒。历朝历代的中医们,把这种迂腐不睿、缘木求鱼的“错觉理论”,用在对风寒热病的诊断上,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不论是“恶风”还是“恶寒”,都不过是发烧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症因在于发烧。中医不去直接解决发烧问题,而是拘泥于恶风、恶寒的无味辩症,在这些本是一回事的自我感觉上,弄得玄之又玄,做起了大块的文章。这些文章,若作为文化作品,供后人慢慢欣赏,也许能作为古人迂腐不睿的笑料,取悦于后人。若是作为医学指导理论,不仅牵强,而且害人。如果把这些错觉理论运用到今天,说他迂腐,尚不够分量,说他顽固不化,就可能惹怒赖医,使之急拐而骂人!

辩证论治的牵强

中医学是讲究辨证论治的古代医学。其中的这个“证”字,原本是“症”,只是在建国后才改用“证”字的

把“辨症”改为“辩证”的用意,是为了牵强附会的套用“辩证法”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及很流行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理念,以便为日趋没落、苟延残喘的中医,寻找生存下去的哲学根据。但是,仅仅改一个“证”字,并没有改变中医典籍上只有“症”没有“病”的客观事实

所以,直到现在,中医也只是有“症”,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病名”。中医不懂得从生理病理上认识“病”,而仅仅看重表面上的“症状”。用“剪子、包袱、锤头”一般的“五行生克辩证游戏”,来辩识这些“症状”的风寒署湿或者阴阳表里之属性,到底只是辨“症”,总也辨不出“病”来。现在要“统一病名”,中医却是“有症无病”。如何“统”法?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ongyi2073.txt

中医病名的牵强,难道都叫病人学中医

例一,中风病。假如用中医的“中风”来统一,就得取消西医“脑溢血”的病名,一律叫做“中风”。还可以按照“中风”的发病季节,分别命名。在秋季发病的,因为秋风属金,就该叫做“中金风病”。在春季发病的,因为春风属木,就该叫做“中木风病”。以此类推,冬夏亦然。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地区,都要服从中医的“中风”病名,在全球取消“脑溢血”的称谓,全都用“中金风病”、“中木风病”之类的病名取而代之。于是,博大精深的中医中风病,就与世界接轨了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ongyi2073.txt

你做为一个中国人,不明白什么叫“上火”?你觉得自己还像个中国人吗?

有哪个中国人不明白什么叫“上火”的?

当我问及一个同胞什么叫“上火”时,他没有解释含义,却对我如是说

这位自称留医日本的针灸专业户还告诉我,他工作很忙,又要申请专利,还要去美国讲学,就没有时间和我辩论了。我听了很扫兴,本来是想弄清“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却自顾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搁放不下,也无法搁放,因为它涉及临床和生命。患者的各种症状是客观唯一的呀,它不允许再造重复和多元化。它最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只有一个

一般中国患者来到医生面前都会这样说,“我的孩子发热、咳嗽、嗓子疼,是‘上火’了,给我一盒清降片吧(医生一查体温摄氏39度,一看扁桃体化脓了,连说不行不行。家长说,说明书上写着主治发热、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我鼻出血,‘上火’了;

我感冒了,‘上火’了;

我因为‘上火’就感冒了;

我的孩子有食了,有食火就发烧,就不想吃东西;

口干舌燥嗓子疼,口周起泡,这是‘上火’,给我开点儿‘去火’中药吧;

我浑身不舒服,说不清楚,反正是‘上火’; 我眼红、头晕、牙疼、便秘,是‘上火’了吧?

我咳嗽、胸闷、胸疼、憋气是‘心火’吧!”

“上火”一词几乎成为了许多患者和一些“医生”的口头禅,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去火”用来治病更是理所当然。不探个究竟,不给患者正确地解释说明,就无法诊断和施治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ongyi2052.txt

皇甫谧认为中医理论不好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少不好学,20岁以后才发奋读书,42岁时患风痹,始演习医术。遂作《针灸甲乙经》。他在序中说:“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何、汉有仓公,……汉有华佗、张仲景,……”

皇甫谧对有汉以来医者情况的描述,可以和张仲景的描述互相印证

接着,他提到《素问》、《九卷》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他所见到的《内经》已有所亡失,不全了。他说:三部著作“多所重复,错互非一” 现存的《内经》,也是这种情况,只不过神话它的人,从来不说,大多数人,又从来不看而已

他接着说:

“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这是《甲乙经》的编撰原因和成书过程

http://www.xysforum.org/~xysforu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zhongyi247.txt

2009-03-02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