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中医大师讲座

https://cn.chinese-blog.org 点评:中医,就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只是中国人整体存在心理障碍,非常希望弯道超车以扬眉吐气,于是中医就成了必须宏扬的国粹了


中医面色, 察颜观色话望诊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著关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故事:

扁鹊过齐,齐桓候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这个故事一方面体现了扁鹊的医术高超,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医上一种重要的疾病诊断方法---望诊。所谓“望”就是看的意思,望诊也就是通过观察病人来获取与疾病相关信息的一种手段。扁鹊对齐桓侯疾病的判断,就是依靠望诊获得的

大家不免要说了,扁鹊看上齐桓侯一眼就能知道疾病的深浅轻重,这也太神奇了吧。事实上,这个故事虽然可能有夸大的地方,但通过对人体外在生命活动的观察,确实是可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的某些特征的。这在西医学上也有明确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在两颧部出现潮红;肾病晚期会出现脸色黑黯无光泽;黄疸性肝炎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贫血或是大出血的病人往往面色苍白;小孩有蛔虫会在眼白或指甲上出现黄白色斑点;等等。这些实例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体特定部位的颜色变化和相应的疾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通过望诊,医生可获得对病人的第一印象,而各种疾病在理论上都应该有体表的特征性改变。所以中医的经典著作《难经》认为,一个中医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望诊就能正确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并据此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难经》上称这种境界为“望而知之谓之神”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医在探索生命奥秘和疾病本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征象来推断脏腑的内在变化。中医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体和疾病,其依据就是: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实质上是内部脏腑活动的结果,所以当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或变化时,也必然会在机体外部表现出各种征兆。。我们可以对这些症兆进行研究,使它们和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变化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只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发现疾病在人体体表的征兆,就能推断和分析出内部脏腑的病变情况。望诊正是发现疾病症兆的手段之一

通过望诊能观察到什么呢?对生命活动来说,通过视觉能观察到的,不外乎神、色、形、态四个方面。什么是神?我们在谈脏腑时曾提到过“心藏神”,当时对神的解释是,包含有人体所有物质(元阴、元阳、气、血、津液)信息的一种精气,因此,神在人体外在的表现就是一切的生命活动。换句话说,我们看一个人,其高矮、胖瘦、强弱以及精神面貌,都会给你留上一个整体的印象,这就是神。神是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综合,所以它反映的是人体内部脏腑运行的整体情况,这种情况无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各脏腑精气充沛,功能完好,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或基本正常进行。表现在外就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面色红润光泽、表情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饱满、大小便正常等。这种情况见于健康的人体,或是虽然有病,但疾病较轻、病程较短的人体。这种神的表现,在中医上称为“得神”。另一种情况则是脏腑精气耗竭,功能衰微,人体的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种情况表现在外就是神志模糊或昏迷、语音低微或言语失伦、目光呆滞、面色晦黯无华、表情淡漠、动作失灵、反应迟钝、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汗出不止、瞳孔散大、身体僵直、呼吸窘迫或呼吸衰微、肌肉萎缩等。这种情况见于疾病较重、病程较长的人,特别是一些消耗性疾病晚期的病人,如恶性肿瘤、重度营养不良、老年人脏腑器官的自然衰竭等。这种神的表现,在中医上称为“失神”。通过对“得神”与“失神”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情况,“得神”者往往病势轻、预后良好,“失神”者往往病势重、预后不良。所以,中医称之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虽然是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综合反映,但它也有集中和突出表现的地方,那就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眼睛可以反映出他的整体面貌。中医很早就认识到眼睛和人的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医的经典者作《内经》就有这样的记载: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脏六腑所蕴藏的精气都会聚于眼睛,这些精气是人体视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可以说眼睛就是五脏六腑精气会聚而形成的。其中骨(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瞳孔,筋(肝)中的精气会聚形成黑睛,血(心)中的精气会聚形成血络,气(肺)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白睛,肌肉(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眼睑。既然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聚集的地方,那么,通过对眼睛的观察,自然就可以了解到整个人体的“神”的状态。比如说,目光有神、精彩内敛、顾盼灵活、开合自如,则表现神气充足,脏腑功能旺盛。如果目光呆滞、双目无神、转动不灵、眼睑不能自主开合,甚至瞳孔散大,则表明神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

此外,既然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五脏的精气会聚而成,那么,对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进行观察,就可以了解五脏的运转情况,这就是中医在目部望诊中创造出来的“五轮学说”。具体来说,眼睛的内外眦血络称为“血轮”,是血中精气会聚而成,因为心主血,所以“血轮”可以用来观察心的功能状态;黑眼珠称“风轮”,是筋中精气会聚而成,因为肝主筋,所以“风轮”可以用来观察肝的功能状态;白眼珠称“气轮”,是气中精气会聚而成,因为肺主气,所以“气轮”可以用来观察肺的功能状态;瞳孔称为“水轮”,是骨中精气会聚而成,因为肾主骨,所以“水轮”可以用来观察肾的功能状态;眼睑称为“肉轮”,是肌肉中精气会聚而成,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肉轮”可以用来观察脾的功能状态

由此看来,眼睛虽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非常丰富,是了解神及五脏六腑功能情况的重要器官

神是人体的整体情况的一种外在表现,除此之外,可以被我们观察到的外在征象还有人体的形态和色泽。形态,指的是人的身形和体态。身形,也可以叫作形体,这是人在静止状态下的空间轮廓,比如说高矮、胖瘦、强弱等。形体和人体的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而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往往受到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准高低的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半的高低,又受到人体内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所控制,所以,通过对人的形体的观察,可以了解身体内各种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偻病,可以判断是体内元阴、元阳不足,骨骼生长发育不良;如形体肥胖,可以判断体内脾所藏的气不足,水湿运化障碍积聚而成为痰浊,从而引起肥胖;如形体瘦弱,则可以推断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过度消耗,不能充实形体,从而导致消瘦

体态则主要是人体活动时的各种姿势和动态,它反映了人体神经系统(如大脑、脊髓、外周神经等)对运动系统(肌肉、韧带、骨骼等)的支配、控制情况。健康的人体应该是体态自如,能随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当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控制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各种体态的异常,出现某些活动障碍、活动丧失或者不自主的活动,这时,通过对这些体态的特性的观察,就能够判断分析体内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主要有减弱(丧失)和亢进两种类型。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丧失)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降低,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体态;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则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跳动、手足震颤、关节拘挛、角弓反张、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体态。此外,有些特殊的疾病会导致一些有特征的体态,了解这些体态也能帮助诊断疾病。比如心绞痛患者常会以手护心,不敢行动;腰腿疾病患者常用手护腰、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畏缩多衣往往是畏寒患者的表现;常欲揭衣被,则是热证患者;等等。通过望诊,对这些特殊的体态进行观察,对了解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疾病除了会导致人体形态的改变,还会导致人体体表色泽的变化。不同性质的疾病以及不同脏腑的疾病,都会在人体体表产生不同的色泽变化,因此望色成为望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本章开头讲述的故事中,齐桓侯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表现,扁鹊却能够判断他的疾病情况,这个依据是什么?我想,除了神外,另外可以作为依据的恐怕就只有色泽了

为什么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色泽,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部位呢?色泽和疾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中医学通过对体表色泽与内在脏腑之间关系的探索,使人体体表的颜色变化和脏腑、疾病紧密联系,形成了自身独特、有效的色泽诊断理论。色泽,其实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颜色,二是光泽。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部位和性质,下面们先来讲颜色和疾病的关系

人的五脏和五行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具体来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行又各自有自己的颜色属性,它们分别是:火是红色,木是青色,土是黄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火、木、土分别和红、青、黄对应比比较好理解,金和白色对应可理解为金属往往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一种金属特有的白色光泽,所以金和白色对应也容易理解。那么水和黑色对应是什么道理呢?水明明是无色透明的物体。为什么和黑色联系在一起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水一般情况上是无色透明的,可是当水被污染变质之后呢?日常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时水会逐渐变黑发臭。正常状态的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和任何物体在一起时往往只显示出其他物体的颜色,但如果水受病,则会表现出它的病色---黑色。因此,我们把黑色作为水的主色,黑色代表了水在病态下的一种特征性颜色。了解了这一点,根据各自的五行属性,我们很容易把五脏和五色对应起来,那就是心与红色,肝与青色,脾与黄色,肺与白色,肾与黑色

颜色和脏腑的关系找到了,还需要通过体表的某个部位来观察这些颜色的变化。这个部位需要和五脏有密切的联系,能反映出五脏的功能变化,这样它才能敏锐地反映出机体在各种状态下的颜色变化。我们曾经讲到,五脏和体表的五个器官有直接的联系,五脏通过它们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根据外界的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状况,这五个器官就是舌、目、口、鼻、耳,这五个器官在哪里?在面部。既然面部和五脏有如此直接而密切的关系,那么五脏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势必也会在面部反映出来。这样,中医最后确定将面部作为观察人体颜色变化的主要部位

因为面部是五脏精气和外界进行沟通的场所,所以面部也成了五脏精气的会聚之处,五脏所主的颜色也都会在面部得到反映。在正常情况上,五脏所对应的五种颜色在面部的表现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和的。仔细观察自己的面部,我们可以观察到四种颜色,那就是红、黄、白、青。中国人的肌肤色泽往往是以黄白的调和色为主色,黄色、白色分别就是脾、肺两脏精气在面部的反映。在黄白的主色下,可以看到隐隐的红色和青色,这分别是肌肤下面的动静脉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红色和青色就是心和肝两脏精气在面部的反映。心、肝、脾、肺的主色红、黄、青、白四色在面部都有了反映,可是独独没有肾脏的主色黑色,这是为什么?其实,这个道理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肾属水,水在正常状态下是无色透明的,所以,在健康状态下,肾的精气在面部的颜色是透明无色的,我们也就无法察觉,而当肾脏患病时,则会在面部表现出它的病色---黑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面部的正常颜色应该是由红、黄、白、青以及透明色互相融合在一起的颜色,任何一种单一的色彩都不会特别显著地在面色中显现出来。可以这么来形容正常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种正常的面色,中医上也称它为“常色”。如果脏腑发生病变,面部这种协调含蓄的颜色特征就会被破坏,而突出地显现出病变脏腑的颜色特征,如心病会显现出红色,肝病会显现出青色,脾病会显现出黄色,肺病会显现出白色,肾病会显现出黑色。这种疾病状态上显现出来的颜色,往往不能与面部原有的颜色融和在一起,而是游离于原来颜色之外,这种病态的颜色,中医上称为“病色”

红色为心的主色,心病可在两颧部出现红色,往往呈嫩红色。心属火,所以红色也主火热病。根据红色的深浅老嫩,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如果呈深红色、老红色,往往为实热,常见为外感热邪或是脏腑实热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发热,等等。如果呈粉红色、嫩红色,往往为虚热,常见为阴虚火旺引起的发热,如妇女更年期的潮热,等等。实热所表现出来的红色往往是显现在整个面部,而虚热往往红色只显现在颧部,这也是实热和虚热的区别之一。另外,红色还可以见于一种情况。有的久病或病重的患者,平素面色苍白,但时而会出现面颊潮红,颜色嫩红如妆(就好像涂了一层粉红的胭脂一般),部位游移不定,面色虽红,但四肢冰凉,这种红色,中医上称为“戴阳证”。出现这种情况,表明患者病情危重。患者面部显现出红色,并不是因为体内有热,而是体内元阳衰竭,被阴寒逼迫而浮越在面部形成一种“热”的假像,所以中医上也称这种现象为“真寒假热”。元阳衰竭到极点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上浮、外越的现象呢?前面我们了解过,元阳是储藏在肾脏的一种精气,它的主要作用是温煦机体,为脏腑活动提供原动力,对整个人体来说,元阳就相当于一个火源。火焰的特性是往上窜,但它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依附,这样的火才能有“根”,元阳正是这样一种产生火的物质。只有元阳充足,它产生的“火”才能有“根”,才能安藏于肾脏,如果元阳衰竭到一定程度,它所产生的“火”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一种无根之火,从而浮越到面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火堆在将要熄火的时候。会有火星向上窜起飘浮于空中。所以“戴阳证”就是人体元阳快要熄灭的危重证候,是人体生命垂危的一种象征

青色是肝的主色,肝病可在面部表现出青色。大家要说了,我们平时看到的肝病,如肝炎等,表现在面部的怎么都是以黄颜色为主呢?不错,肝炎等疾病往往会表现出黄疸,并没有青色的表现,但中医上“肝”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上的肝脏。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医上的肝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主藏血和疏泄,因此,中医意义上的肝病是指肝的藏血和疏泄作用障碍而出现的疾病。而黄疸性肝炎的本质在中医上讲,其根源并非是肝本身的病变,而是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湿热蕴结,继而影响肝胆成为黄疸,这在“黄色主病”中,我还会详细介绍。肝属木,木的特性就是往上生长,从这个往上生长的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伸展、舒畅、条达的意思,所以对应到肝,其主要作用最突出的就是舒畅作用。这个舒畅,既是对气血的舒畅,使气血在体内运行流利、通畅,也是对人体情志的舒畅,使人的情绪愉快。而肝的疾病自然会影响到舒畅作用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体内的气血瘀滞和情志郁怒,这两者也正是青色所主的疾病。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生气时的脸色,称之为“脸色铁青”,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青色和郁怒之间的关系。因为寒冷会使血液凝固而形成瘀血,而瘀血又是引起机体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青色还是寒证或是各种疼痛的颜色反映。此外,肝在中医上和内风(各种具有“动摇”特征的疾病)有直接关系,所以青色还主小儿惊风等内风性疾病

黄色为脾的主色,脾病可在面部显现出黄色。脾属土,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而脾在体内也是气血生成的根本,所以中医上也称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医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饮食,脾病当然就是脾的运化饮食的功能发生障碍。这个障碍,一则会导致体内气血生成不足,二则会导致体内水湿过度积聚,所以黄色所主的疾病主要就是气血亏损和水湿停聚。而气血亏损和水湿停聚引起的黄色,在视觉上又存在差异。气血亏损引起的黄色,是淡黄而枯搞无光,中医称为“萎黄”。我们将营养不良的儿童形容为“面黄肌瘦”,这个黄就是“萎黄”。水湿停聚引起的黄,是由于体内有过多水湿的积聚,所以在黄色以外,往往兼有浮肿,表现在面部,就好像人长胖了一样,所以中医形象地称这种黄为“黄胖”。水湿在体内停聚,还会和体内的热邪或寒邪相结合,形成湿热或是寒湿,从而出现不同特征的颜色。湿热导致的黄,往往黄色鲜明光亮,如橘子皮的颜色一般,这种黄,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急性黄疸性肝炎的黄,这在中医上也称为“阳黄”。寒湿引起的黄,往往黄而晦黯如烟薰,这种感觉就好比黄色上蒙有一层薄薄的污垢,但无论怎么洗也无法去除,这种黄在肝炎的后期往往会出现,多因过度使用寒凉药物而导致,在中医上也称为“阴黄”。“阴黄”的出现,是因为机体阳气衰败,水湿在体内弥漫,阳气不能外达于肌肤,所以出现面色黄而晦黯似烟薰

同样是肝炎,早期表现出来的阳黄和后期表现出来的阴黄颜色特性不同,反映出来的疾病本质和机体内在情况是不同的。阳黄颜色鲜艳明亮,证明体内正气不衰、湿热内盛;阴黄颜色晦黯如薰,证明体内阳气衰败、水湿弥漫。正因为这两种黄所反映的人体内在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肝炎的阳黄和阴黄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阳黄应该清热利湿,阴黄则是应该温阳化湿。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在对待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时,应该把人体自身的内环境作为主体,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放到自己身上,为什么就不明白了呢?肝炎虽然和肝炎病毒有关,但肝炎病毒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的关键因素,还是体内的内环境状况,阳黄和阴黄正是反映上两种适合肝炎病毒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环境---湿热和寒湿。如果不正视内环境差异所造成的疾病本质的不同,那我们对疾病的治疗往往会犯很大的错误

我曾治疗过一个阴黄患者,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GPT)一直在80~120U/L(正常参考范图是低于40U/L),他经人介绍来我这里看病时,已经服用中药约一年多了,他说最近肝功能GPT指标好像又有升高的趋势,他自已也非常担心。当时我看他的面色,黄而晦黯,这个黄色上覆盖有一层好像烟薰过的灰黑色,神疲乏力明显,胃口不开,吃东西都感淡而无味,畏寒怕冷,大便偏溏,舌淡白而胖,苔白腻,脉象弱。我想这是典型的阴黄证,为什么会用药一年多而没有效果呢?取过他原来服用的药方一看,这才知道答案。原来前面的医生都因为肝炎这个“炎”字,所用的药物都是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茵陈、虎杖、垂盆草、栀子、黄芩、黄连、大黄之类。患者的面色和脉象明明告诉我们他体内阳气已经衰败,再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就好比一个人已经在雪地中冻得发抖,你却还要他吃冷饮,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我给他处方:附子10克,干姜9克,桂枝10克,炒白术30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党参3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其中附子、干姜、桂枝、白术、党参、木香、砂仁温阳健脾,猪苓、茯苓、泽泻利水化湿,全方能起的作用就好比能让体内得到阳光普照,自然能消散寒湿的阴霾。我让他服完7帖药后做肝功能复查。一周后他打电话来,声音激动得都有些发抖,他说,你们医院的化验会不会出差错?我的GPT降到18U/L了,我都不敢相信了。这一年多来,我的GPT从来没低于80过,吃了你一个礼拜药就降到18了,你的药太神了。该患者前后吃了20多帖药,脸色也逐渐红润有光泽起来,多次复查肝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停药后也没出现反复

白色为肺的主色,肺病可在面部显现出白色。肺是百脉朝会的地方,可以说肺是全身气血最为密集的地方,所以各种气血损伤、消耗性疾病也因此会表现出肺的主色 ---白色。常见如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耗,会出现面色苍白无华;大出血后往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软;素体虚弱,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则会出现面色淡白无华。总之,出现白色大多是体内气血不同程度损耗的一种象征

黑色为肾的主色,肾病可在面部显现出黑色。当我们熬夜过后,第二天会出现黑眼眶,这就是熬夜损耗肾中所藏的精气而导致,所以黑色主肾虚。肾虚就是肾中所藏的精气亏耗的意思。肾中所藏的精气有元阴和元阳两种,这两种精气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元阴主要是滋润人体,而元阳主要是温煦人体,所以不同的精气损伤表现在面部的黑色也有差异。元阴亏损,则对人体的滋润作用下降,这时表现出来的黑色往往是一种焦黑色,而且伴有枯搞、干瘪的质感;元阳亏损,则对人体的温煦作用下降,这时表现出来的黑色往往是淡黑色,而且伴有虚胖、晦黯的质感。肾属水,肾本身又和人体水饮的代谢有密切关系,所以黑色也主水饮病。很多肾病患者的后期,既有肾中精气亏耗,又有水饮内停,导致肾功能衰竭,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在整个面部表现出黧黑色,我们可以从黑色的深浅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黑色越深,则表明疾病越重,预后越差

我们在讲一种颜色时,除了它的色彩差异外,还应该包括它的亮度差异。比如黑色的羽毛和黑色的煤,虽然都是黑色,但由于亮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亮度的差异就是颜色的光泽度。同样的颜色,对不同光泽度的物体来说,它们之间的本质是不同的,所以对体表光泽的观察对了解疾病的不同性质是有意义的,这也使对肌表光泽的观察成为望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看上去很健康,找们会说他气色好,气色的“色”是指脸部的颜色,而这了“气”字,指的就是脸部的光泽。从“气色”这个词也可以看出,光泽的好坏和体内的气有著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肌表的光泽,是五脏六腑精气在体表的一种反映,脏腑精气充足,那么肌表的光泽也就好,脏腑精气亏耗,那么肌表的光泽度也就差

因为肌表的光泽度和人体脏腑精气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体在疾病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病色的光泽度不同,它代表的疾病轻重也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病色,如果光泽好,则表明在疾病状态下,脏腑精气仍然充足,这时疾病相对就轻,容易恢复,中医称这种有光泽的病色为“善色”。《内经》提出了五种善色的模型,可以拱大家参考。那就是:青如翠羽(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其颜色青而光亮),赤如鸡冠(鸡冠的颜色,鲜红而光润),黄如蟹腹(蟹腹指雌蟹的蟹黄,其色鲜黄嫩泽),白如豕膏(豕膏指猪的脂肪,也就是俗称的猪板油,其色白而明润),黑如乌羽(乌羽指乌鸦的羽毛,其色黑而润泽)。如果病色缺乏光泽甚至无光泽,那就说明色疾病已经严重损耗了人体的精气,这时疾病就重,预后也就较差,中医望称这种无光泽的病色为“恶色”。《内经》也为恶色提供了五个模型,分别是:青如草兹(草兹指死草,它的颜色是青而枯暗,无光泽),赤如衃血(衃血指死血、凝固的血液,颜色往往呈暗红带黑,无生机),黄如枳实(枳实的颜色是黑黄不泽),白如枯骨(白而枯搞),黑如炲(音“台”,指煤烟的尘灰,是一种灰黑无华的颜色)。借助《内经》提供的这两组模型,我们可以对“善色”和“恶色”形成具体而形象的概念,同时,通过“善色”和“恶色”,我们可以判断体内脏腑精气的盛衰情况,从而了解到疾病的轻重

望神、望形态以及望色泽使我们充分获取了疾病的视觉信息,但任何一个疾病都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仅靠观察获得的信息是远远不够全面和详尽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疾病的外在信息,中医发明和创造了各种诊察手段,如辨舌苔、听声音、闻气味、问病情、察脉象。可以说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中医把人体能用的全都派上用场了,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最为详细的疾病信息,为正确判断和分析疾病的本质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其中辨舌苔事实上也属于望诊的范畴,但因为对舌苔的观察以及将舌苔和疾病进行有机联系是中医独有的诊病手段,所以本书将舌苔这部分内容从望诊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章来介绍

本文摘自《走近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云

2008-12-25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