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唯物还是唯心?中医是朴素唯物主义!中医叛徒说中医,太深刻了
https://cn.chinese-blog.org 点评:潘璋荣 先生此文基本表达了我想表达的话。中医的理论可以定性为天真的想象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中医呢?真正的中医不叫中医,叫整体观医学,这是 https://cn.chinese-blog.org 所创建的,是结合了现代科学的医学体系。整体观医学的重点在于提高一个人的空间性,也就是改善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它与中医固步自封不同,整体观医学不排斥现代医学
中医是伪科学吗, 中医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混血儿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仍然是一锅真善美与假恶丑混杂的巨大稀粥,存在的固然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哪怕是长期而普遍存在的却并不见得是真理!本文从中医的八纲理论、四诊学说、五脏生克学说、传统中药学、经络学说、针灸学等几个方面对中医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得出令狭隘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者大跌眼镜的结论——中医并非是科学!
关键词:中医、西医、幼稚思维、哲学情结、文化作伪
早在高中时代历史老师上历史课时,讲到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患病至死不肯服中药的事情,当时历史老师只是把这作为伟人的怪癖和一个西医学生(孙中山曾是学西医的并且获得过西医医学硕士学位并且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师)的门户之见(中西医相互轻视和排斥)来介绍的
我当时以为老师大概说得对,也没太在意。后来到大学以后我用了许多课余时间自学中医,并且进行了医疗实践,在实践中我同时不断学习西医的医理和药理。经过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我逐步发现中医存在严重的问题,它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实践上的无能,更表现为理论上的荒谬。后来看书,我又发现颇受国人爱戴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曾经也学过西医)、伟大的艺术家丰子恺都不约而同的反对和拒绝中医,我就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户之见和伟人“怪癖”的事情了!而是君子所见略同了
我在想何以孙中山、鲁迅、丰子恺不撰文专题批判中医呢(我想也许他们写了没有公开发表,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对中医有过记事性的讽刺和艺术性的鞭鞑和痛斥)?当然对孙鲁二人来说在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更关注社会政治制度和国人的政治觉悟问题,大约不屑于这个问题罢。但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觉得人民的福祉绝不应允许伪科学的存在!为此,我觉得有必要严肃的探讨这个问题,把自己二十多年医疗实践和研究的心得予以阐述,这主要不是为了完成孙中山、鲁迅和丰子恺等伟人未竟的思考,而是为了十多亿中国人的健康,也是为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在这里首先要对我本文的“中医”概念作个简要说明,我本文的中医并不是指中国的现存的一切医学,因为中国现在的医学已经引进了西医学,一般的医生都是在医学院校里既学中医又学西医的,显然本文的 中医仅指我国发源于古代的土生土长的医学,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中医的八纲理论、四诊学说、五脏生克学说、传统中药学、经络学说、针灸学说等
中医决不是科学! 这是我的基本结论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就一定是科学吗?(此小标题为 https://cn.chinese-blog.org 所加)
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中医治好了那么多的病人和疾病,而且它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就你这么一句话就可以否定得了的吗?
- 但是巫医也治好了许多病人和疾病,而且它同样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这句话也是有许多人说的。我们不能有许多人这么一说就说巫医是科学吧?
- 许多基督教徒、佛教教徒等许多宗教教徒也都宣称信仰他们的宗教就能治百病,并且也言之措措,难道就能认定它们也是科学吗?
- 同样国人中信“八字”信命的人很多,而且它同样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街头的看八字算命是科学吧?
另一方面,我说中医不是科学,并不是否定中医中有可取的东西。譬如中药中许多药是能治病的,由于中药一般都是大兵团作战——同时用许多药组成方剂,总有些药会歪打正着,或者叫瞎猫遇着死老鼠,所以就把本来不太要命的病给治好了。所以我说中医不是科学并不是说中医中没有任何可取的有益的东西和因素,只是从总体或主体上以及根本上说它不是科学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呢,这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说
中医不能治愈难治的疾病(此小标题为 https://cn.chinese-blog.org 所加)
首先从实践方面看,我不是专业的医学研究者,我不可能拿出具体的调查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只能从我接触到的周围的亲人、亲戚、朋友、同事、熟人,还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中进行调查,在这种长期的有意的调查中我发现人类最普遍最流行最常见的病往往是根本不能治好的,譬如 胃病、中耳炎、脂溢性皮炎、痔疮、牛皮癣、白癜风、慢性咽喉炎、慢性角膜炎、等等,这些病并不是癌症,但却无法治愈
现代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癌症才不能治愈,其实癌症只是无数不能治愈的疾病中的一种(癌症是以癌细胞为标志的一类疾病),而爱滋病则是一种以爱滋病毒为标志的不治之症。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我们周围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带病在生存,都在对中医和西医的无比信赖和期盼中苦苦等待和挣扎……而严峻的事实是:除了一般性感冒(这些病一般是可以不药而愈的)和一些身体的一时性不适如各种局部疼痛(大多也是能不药而愈的),能被“治愈”之外,人类的疾病大多不能被中医治愈(其实也不能被西医所治愈,当然西医不能治愈是个发展水平问题,而不是个科学性问题。本文不详论)。对此现代不少清醒的医学专家(无论中西医专家)都能达成共识。为什么医学在实践上如此无能,对于中医学来说,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的错误,对于西医主要是个发展时间与水平的问题
中医理论错误百出(此小标题为 https://cn.chinese-blog.org 所加)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理论是荒谬的。它的荒谬性主要表现为医理、病理和药理的荒谬
- 中医的医理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八纲”,以“望、闻、问、切”为四诊。这是中医医理和中医诊断学的核心骨架所在;
- 中医以古代五行哲学中的“水、火、土、木、金”五行的相互生克为比附来说明人体“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中医病理生理学核心和骨架所在;
- 中医又以药物的“寒、热、温、辛、凉、苦、甜、有毒和无毒以及归经”来说明药物的“性味”,中医以此建立中医的药物学骨架和核心
- 又用“五色”、“五味”和“经络学说”来连结中医的五脏生克学说与中医药物学,这样中医的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体系就建立了
中医的问题和荒谬性,其实在一个真正具有一点现代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常识和理念的人是很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只要上过初中并大体掌握了初中的生物学常识),本来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现代人体生理和解剖学的常识,但却并没有真正形成相应的理念(或信念)。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些人体生理知识只是应付老师和教育考试时勉强记忆存储到大脑“软盘”中的。他们并没有真正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更没有想过要用它们来反思我们的业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中医学!于是千年谎言便在我们的社会犹如《皇帝的新装》中裸体的国王继续举行浩大无比的游行庆典……我想在当今中华民族中兴之际,现在应该是这个裸体闹剧收场的时候了!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看中医这个千年老国王是如何一丝不挂的裸游的真相吧!
第一、从中医的八纲来看。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人体及其疾病的分析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意义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认识只在朴素辩证法的意义上才有意义,而对于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没有实质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打着医学招牌的“哲学”。哲学可以供人思考,提供思维方法,但它不能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中医却把八纲理论做为中医诊病治病的具体的指导思想,这实际使中医陷入荒谬的哲学误导之中!这也是中医几千年来停滞不前的原因和总根子!
具体来说,“阴阳”它是一个典型的哲学模糊概念,它既可以说明一切也什么都不能说明!而且阴阳的含义又需要用“表里寒热虚实”等来说明,这在逻辑上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阴阳”是八纲中的第一大纲,是中医理论中最为强调的。但在中医实践中是最无用的,没有人也没有实践性的东西来支撑这个大纲
至于“表里、寒热、虚实”这三纲,它实际上是将人体疾病归类和归因机械化与简单化的结果,人体的疾病表面上看的确可以看到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但这种不同并不能反映和揭示疾病的本质
不仅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长期以来它们还对人们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起了严重的误导和障碍作用。因为实际上人体的疾病总是有“表里寒热虚实”的表现的,但这些表现却并非疾病本质的反映,它并不能真正说明疾病是什么!充其量只能说明疾病的“症状”,而所谓的“症状”说白了就是表面现象,这些表面现象都是用人们的肉眼和感官(即望闻问切)能够进行判断的
但是人的感官的确很难判断全部疾病的本质,不仅不能判断全部疾病的本质,实际上人的感官充其量能判断一些宏观的致病因素,譬如气候的过寒过热,饮食的失调等,但却不能判断微观的致病因素,如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等
根据笔者多年的行医和自我诊疗尤其是观察调查了解周围病人的实践,我发现人类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一般都是由病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而这些东西是人的感官无法正确判断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 的各种慢性疾病往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使许多人活得很虚弱,很吃力,很窝囊,而且寿命也因此大为缩短
当人体为病菌、病毒、寄生虫侵害的时候,它的最初表现可能有“发热”的现象,而人体一旦适应了它之后,发热的现象一般就没有了。结果就只有食量增加或减少,而肠胃却反而不舒服(或间歇性疼痛,或懊恼不适,或病者自感肠胃略有烧灼感等等),睡眠不佳(或失眠或多梦或二者兼而有之),有的发生各种顽固性皮肤病(或头部的“脂溢性皮炎”,或身体上的“牛皮癣”,或“脚癣”等),顽固性口臭,狐臭等等,还有的发生视力听力下降,还有各种顽固性中耳炎、鼻炎、角膜炎、咽喉炎、肠胃炎等。总之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危害人体它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症,但病因却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一个(或者是同一种病菌、或者是同一种病毒、或者是同一种寄生虫)
打个比方,好比同一个窃贼,他四处作案,张三家里掉了手机,李四家里掉了冰箱,王五家里丢了摩托车,还有人掉了小轿车,虽然人们掉的东西不同,损失大小也不同,但东西丢失的根子却是同一个窃贼,抓住了这个窃贼,大家的东西就都可以找回来!而如果用中医的思维来看,偷手机的可能就是“老鼠”,因为手机小,老鼠可以盗之;偷小轿车的可能是“大象”
当然我这只是一个比喻,但中医理论确实是这么一种幼稚的思维。当然中医源于古代社会,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对古人不能苛求,对于古人来说,在科学和智慧的启蒙时期能够大胆的探究和说明人体的疾病,这本身是值得大力肯定和赞扬的!
显然当人体为病菌、病毒、寄生虫所侵害的时候,中医的八纲是无论如何也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同一病菌、病毒、寄生虫为害人体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表现为表(如各种皮肤病),也可表现为里(如肠胃病以及心肝脾肺肾等各种内脏病),它在早期和晚期病人可能发热也可能发寒,而在中期往往没有发寒发热的表现,这一切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在每个病人身上有必然性。有的病人症状多些,有的少些,有的症状严重些,有的轻微些,有的只有一个方面的症状,有的有多个方面的症状。仍以上面那个窃贼为喻,同是一个窃贼他可能偷了张三家的电器,其它东西都没有偷;而他到李四家可能连人家的木器家具以及高档服装都偷了;而他到王五家除了盗物之外可能附带将王五熟睡的老婆也强奸了……具体用现代医学(西医)的例子来说,譬如一些真菌,医学界(西医)已经普遍认识到,它就可以引起心、肝、脾、肺、肾、脑、肠、胃、人体表皮等各种病变
第二,从中医四诊来看
中医望、闻、问、切其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我们稍微理性一点我们就能直觉这是我国古人在科学幼稚时期的一种感官综合诊病法。因为“望”者眼之所能也,“闻”者鼻之所能也,“问”者口之所能也,“切”者手之所能也
据说四诊乃古代神医扁鹊所创,我想如果扁鹊生活在现代有各种化验和透视设备的历史条件下,大概中医“四诊”就不是四诊而是“望、闻、问、切、化、透” “六诊”了吧?!
当然“四诊”和“六诊”看起来似乎只有量的区别,其实非也!六诊是中、西医结合或混合的产物,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简称为西医,本文中现代医学与西医是同一概念)结合的产物
事实上当今的医院凡是兼学过中医和现代西医知识的医师已经普遍的将中医的四诊发展混合为六诊了,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望闻问切之外一般也普遍的给病人开出化验和透视的单子并依赖这种结果来诊断疾病了。从实践上看,好象四诊到六诊的发展变化也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很顺利。实际上深刻的矛盾被掩盖着或者被无视了!
四诊是古代科学蒙昧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的是感官诊病法和感官诊病的水平,而且是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在医疗上的体现。是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和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相结合的产物
而六诊中的后两诊——化透两诊,实质上是西医的东西,是科学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试图深入的了解人体组织和人体物质的特征,以科学地确认人体疾病的特点和致病的原因等
化透两诊是以现代科学实证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的,它们是对人体感官和直觉的超越(而四诊则是局限在感官和直觉范围之内的),它们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技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建立在整个的现代科学理念和现代科技文化基础的大厦之上的!这一点也不是夸大其辞,因为当我们深刻的反思整个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以及深入的思考化透两诊与中医四诊区别的时候,我们就会清楚的感受到这一点
四诊是中医的本色和本质体现之一,而化、透两诊是不能体现中医的本色与本质的,它们甚至是与中医的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思想和古代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特征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当一个医师真正按照化、透两诊的思路和理念来诊病和治病的时候,他就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西医师,而不再是一个中医师,他的全部中医知识将被实际的搁置起来
当然许多医师往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般的既有中医知识又有西医知识的医师那里,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割裂的!他们时而用中医观念去对待病者与疾病,时而用西医观念去对待待病者与疾病,他们并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决定他们用什么观念去对待病者与疾病的,是病人的疾病和他们自己的知识构成特点
当病人的疾病比较便于从西医角度进行说明与治疗时,他们就起用大脑中的西医知识;当病人的疾病比较便于从中医角度进行说明与治疗时,他们就起用大脑中的中医知识
当一个医师的中医知识自觉比较占优势时,他一般就多喜欢采用中医诊断和治疗法;当一个医师的西医知识自觉比较占优势时,他一般就多采用西医诊断和治疗法。所以当一个医师倾向于中医时,他一般就只用四诊法(不过为了抓收入许多这样的中医师也会用六诊,因为四诊几乎是免费的,而六诊中的化、透两诊收费就比较高,不过这只是做做样子,是为经济上诈骗病人而已),而倾向于西医时他一般就会采用六诊法,而前面的四诊可能还会被省略很多(所以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医师已经不给病人探脉了,连望、闻、问也十分简略甚至被省掉),但化、透两诊是必用不可的(若医院无化、透两诊的条件,或病人无钱支付化、透两诊费用又例外)
总之中医诊病是以四诊为特色的。它们所涉及的当然只是病人身体和疾病的一些宏观的症状(即现象)和感受。前面说过人体的疾病大多是由病毒、病菌、寄生虫引起的,而这些东西引起的宏观表现(症状)往往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因此疾病的宏观表现与疾病原因(病因)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如此诊病得到的结果一般仅仅只能限于疾病的宏观表现(病症),而无法找到微观的病因
仍以前面的窃贼为喻,中医四诊诊病只能发现和找到失主家里掉了什么东西,但却不能找出东西丢失的原因(到底是老鼠,还是大象,还是哪个人在行窃呢?)
中医四诊的问题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特别是切诊的问题尤其值得强调一下
关于切诊中医有比较系统繁杂的论述,中医有“二十八脉”之说,它们是洪、大、细、数、滑、浮、沉等脉象极其组合,另外还有“三部九候说”
中医认为人体手腕部的脉象反映着人体疾病的发病部位和深浅及疾病的发展转变情况。而实际上这些脉象基本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幼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想象与猜测,它们并没有多少诊病的意义!
因为稍有现代生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人体各个部位的脉搏都是心跳的反映,都是人体动脉血流和心跳表现,他们的跳动情形完全受制于人体动脉血管的形态(如大小厚薄粗细)以及血流的大小,心率和血压等,他并不能真正的说明疾病(我想脉搏的真正意义也许仅仅在于说明心跳是否均匀以及心跳速度的快慢和血压的高低,但这些作用已经完全可以用更先进更准确的现代医疗检测手段取代了)
中医著作中甚至有探脉搏判辩别妇女怀妊的胎儿是男是女的说法,这更是毫无依据的事情。因为男女胎儿的心跳并不能影响妊妇的心跳,妊妇的脉搏只受妊妇本身的心跳的影响(当然社会上常盛传某某中医探脉辨男女胎儿性别如神的说法,有的甚至说比做B超还准,这是一些医师的江湖作风以及自欺欺人和社会上偏听偏信造成的)
第三,从中医五行生克的五脏关系观看
中医用“土、木、水、火、金”五行及其相互关系来比附说明人体“脾、肝、肾、心、肺”五脏以及以五脏为代表和表征的的人体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尽管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的“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是中医全部理论的总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如果内行的理智的独立的去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中医“病理学”(严格的说中医并没有病理学可言,我这里是比较西医的理论系统姑且这么称之)的核心和重心就是这个五行生克学说
实际上也可以说 中医的五行生克学说既是中医的病理学也是中医的生理学(实际中医也并没有真正的生理学可言,这里也是姑且称之)。因为中医就是用它来解释和说明
“人体各部分”及“各系统”(这里的各部分与各系统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们与现代人体科学所揭示和表述的“人体部分”与“系统”是有本质区别的,是非科学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因此说它是“生理学”;因为中医又是用它来解释和说明一般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的,以及用药组方治疗得以开展的理论依据的,所以它又是中医的“病理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生克关系协调,那么人体就健康,不协调人体就发病
不协调无非是两种情况,或者某脏过“旺”,或者是某脏过“弱”,而旺与弱往往是同时发生与存在的,就象一个天平的两端,一端过重就同时意味另一端过轻。而五脏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它们中构成了五个方面的制约和扶助关系,它们就象一个五口之家五个家庭成员需要和谐相处,当一个家庭和谐幸福时,就认为他们五人之间的生克关系是正常的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一定是五人之间的“生克关系”出了问题
中医五行学说的错误在于:
-
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土、木、水、火、金)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想象,是一种幼稚思维
它把自然界的一切万物归纳为“土、木、水、火、金” 五种代号或“物质”,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它们构成的
这实际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跟印度佛教讲的“四大”(地水火风)很相似。只不过中国古人的五行观比印度古人的四大观更加复杂些而已
四大观只讲世间万物都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但并没有进一步说这四大之间是什么关系。而中医五行学说则进一步说它们五者之间有生克和扶助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克关系)
当然这种想象是以生活中直观观察为基础和依据的。譬如人们在生活当中看到各种固态的没有生命的最为坚硬的一类东西,就把它用固体金属中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且人人皆知的“金”来代表;而各种液态物质就用到处都有人人皆知的人人都离不了的“水”来表示;而对各种动态物质和动态功能性的东西,就用人们最清楚的“火”来表示;而对固态有生命的东西就用“木”来表示;而地球上土最为普遍,又把土和灰尘态的东西统统称之为“土”
而古人为什么要将宇宙万物进行这种人为的简单化的归类呢,我想这也许是人类意识本能中存有对这个错综复杂的浩繁世界进行简要而概括的说明的冲动和愿望,我把它叫做人类本能的“哲学情结”或“哲学冲动”
当然也可能是古代的某位早期巫医或早期医师为了说明自己的行医的“依据”以增强别人对自己的医术的可信度而杜撰出来的“文化作伪现象”(文化作伪现象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是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蓄意编造“理论”和“学说”以谋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行为。它使人类的文化中充满假冒伪劣,从而使人类文化变成了真善美与假恶丑混杂的一锅烂粥)
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是根据这种直观的观察而想象出来的。譬如:金能被火烧熔化为液态的“水”,于是古人就说“金能生水”;而木被火一烧就变成灰——“土”,于是古人就得出“火能克木”的观点……五行生克关系就是这样观察比附推论出来的
这种思维如果是小孩子表现出来的,固然可以博得大人们一笑,可是这在中医就以此作为用药治病的理论基础,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行生克理论包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对于人类哲学和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毕竟不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和现代以后,它对我国人民的思维尤其是对我国医学(包括受中医影响的华语世界)的发展实际上就显示为一种严重的障碍作用!
- 五行生克理论的错误在于,一是“五行”(土木水火金)本身是一种古代人类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幼稚的“哲学”归类,另一方面是 把脾肝肾心肺简单的比附为土木水火金的对应关系这同样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牵强附会( 当然这种牵强附会也是以某些外在的直观的“相似”性为依据来比附的,这样才能在古代以直观思维为特征的时代广为流传,不过直观思维在今天的时代仍然很流行,这也是中医和世界上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伪文化得以在今天继续存在乃至“发扬光大”的思想根源)
凡是有现代医学或人体生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的五脏极其以它们为表征的五大系统之间并没有中医五行学说所说的那种“生克”关系。虽然人体各个器官、内外组织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但这种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却并不是表现为中医的“五行生克关系”!人体的五脏之间以及其它各个器官与系统之间关系,它们完全是表现为现代人体生理学所揭示的那些规律。现代人体生理学所揭示的那些规律与中医的“五行生克关系”是矛盾的,二者不可能同时为真理。前者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是可靠的,后者则是古人的主观的天真的想象和人为的设定
第四,从中医的药物学看
中医的“药物学”主要是对中药的寒、热、温、辛、凉、苦、甜、有毒和无毒以及归经进行了说明。有趣的是中医是怎么判断中药的这些性质的呢?
从中医药理学(严格的说中医实际上也并没有药理学,这里也是姑且称之)看,它也是以 直观思维加主观想象的结果
具体说中药的性质主要是通过用舌头尝用口吃得出来的,所以我国古医书和历史就有“神农尝百草”之说,还有明代名医李时珍几十年采药访药尝药的说法。可以说神农是我国中药药物学的始祖,而李时珍则是中药药物学的奠基者和大成者(不过从我见过的几套《本草纲目》看,它里面对药物的归经却不再作记载和说明。我想也许明代的李时珍同志已经开始意识到中药“归经说”的荒谬性了吧)
从有关他们的记载中,我们就知道了尝药是中医确定药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古代除了尝我想恐怕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通过尝药(实际也是少量的吃)中药的“寒、热、温、辛、凉、苦、甜、有毒和无毒”是能大体得出来的
不过与其说是得出了中药的性质,不如说是得到了人吃了中药以后的一些身体感受和感觉。人吃了中药以后“辛、凉、苦、甜”这是味觉的范围,我们很好理解,也容易判别
有毒和无毒主要以人吃了之后是否较难受,或者舌头发麻,或者肚子疼痛,甚至发生神志问题,或呕吐泻肚子或者死人等(这个也可以通过以往有人误吃致死的教训或动物吃了致死来推论)来确定
寒热温也是以身体的感受依据的,如果一种药吃了之后人体有发热的倾向就将它定性为温热(热与温是程度差异,热比温体温感觉更高些),反之就定性为寒凉(寒与凉也是程度的差异)
譬如人吃了辣椒就有辛的味感,而且身体会明显的发热,所以辣椒的性质就是“辛热” ;而黄连人吃了,味感是苦,而身体肯定不会发热,吃多了还会有身体发冷的感觉,因此黄连的性质就被认定为“苦寒”……
至于中药的归经,主要是根据药物的颜色来判别的。因为中医中又有将心与红色,肝与青色,脾与土色,肺与白色,肾和黑色对应的说法[这种对应也是直观思维和主观想象和牵强附会的结果,其中主要是根据人与动物内脏的表面颜色来主观的规定的,譬如肺的表面看上去接近白色,心脏为红色,脾脏接近土色……而肾脏并非黑色,肝脏也并非青色(当然某些死亡了动物和人的肝脏可能是接近“青色”,我们讲乌色),可为了“五行理论”“理论”上的完整 (中医有“五行”、“五色”、“五味”之说——如此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五行学说系统”)总得给它们配上一种颜色,于是就人为的定了……
中医的理论就是这样天真的想象加人为的设定产生的,用一句时髦的说法,叫“为理论而理论”!],而如果药物的颜色是红色,就认定它“入心经”。譬如朱砂是红色,于是就说朱砂的药性之一是“入心经”。所以中医治“心脏系统”的疾病总是贯用朱砂。而现代科学证明其实朱砂对心脏系统的疾病一点作用也没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药理药性学说跟我前面所说过的八纲、四诊、五行生克学说等一样都是直观思维和主观想象的结果,以如此直观思维和主观想象建立起来的一切,其性质、作用和科学性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第五。从中医针灸学看
中医针灸学也是中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针灸学在理论上以心、肝、脾、肺、肾、心包、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督、任十四条经脉为主线,在身体上设定了无数(形容数目之多,如果去统计肯定还是有数字的) 的大小“穴位”
根据本人的了解和分析,中医的所谓穴位,实质上就是人体上一些相对凹陷的便于扎针的部位。针灸对一些急性气机性疾病(即人体气机一时性阻滞而没有血管破裂或肌体损伤的情况下的一些疼痛、麻痹的感觉障碍性疾病是有效的),但其作用只能局限于此种性质的疾病
然而翻开中医针灸书,我们看到的是针灸治百病乃至无所不治的胡吹海吹!
当然它表面上一点也不象吹牛皮。它会煞有介事的告诉你什么病针刺哪些穴位,以及针刺的手法、深浅、时间等如何因病去区别把握。但这些完全是这些医著作者个人的主观想象
中医针灸在理论著作上看,可以说它已发展成了中医的一个庞大的部门!它有一般的普通针灸学,对针灸学进行全面的理论阐述;它又有许多专门的分枝针灸学,如足针疗法,手针疗法,耳针疗法等等。看起来它的“理论”之浩繁复杂已经可以与中医的“四诊、八纲、五脏生克、以及伤寒”理论的总和媲美
在“针灸学”,人体几乎任何一块肉只要对对其进行“辨证针灸”,就能治百病,就能起死回生。一般人一看那些书就头晕眼花,哪里还有能力去想人家只是“骗你没商量”
诚然,人体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细胞都与全身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通过针灸这么一折腾就能就将百病治好的。如果针灸能治百病那就只能说明人类欠刺(跟欠揍是一回事)了
根据笔者的分析,针灸刺穴位起作用的真正机制在于转移人体神经系统的注意力,从而使神经系统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改善。因此针灸也就只能适用于一时的神经系统不协调产生的疾病。而这类疾病一般是不多见的
据笔者的研究和了解凡是针灸能解决的问题(疾病),按摩推拿同样能解决,而且按摩推拿的安全性更高。而且有些按摩推拿能解决的问题,针灸还无法解决
不过总体说来针灸和按摩推拿属于相似性质的治疗方法,它们一般都是只适用于一些急性气机性疾病(它们一般是由于运动神经系统的暂时性不协调引起的)
而我前面说过,对于人类大多数慢性疾病而言,它们的致病原因是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对于它们引起的疾病你是无论如何也针灸不好的!即使不是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只要是人的肌体或组织已经受到了器质性损害(如皮下出血,肌肉损伤、骨折等、各种溃疡和炎症)它都是无能为力,如果硬要针灸,就只会加重病情(至少会延误正确治疗)
第六。看看中医对症下药的治疗处方原则
由于中医的深远影响,中医的“对症下药”原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口头禅了。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众化的哲理。但是,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看, “对症下药”实在不是一个科学的医疗原则!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谬误!
当然,这个谬误在以往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因素的。但是,它毕竟不是科学的真理!因为道理很简单:对症下药的“症”仅仅是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已,譬如发热,发寒,头痛,肚痛,发痒,皮肤发红发紫发白等等,口中有异味,大便泻,或便秘等等这一切医师和病人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现象,这都是“症”,两千多年来中医就是这样对症下药。行吗?当然,不少情况下还是行的,但是前面我说过,表面的症状并非疾病的原因。治病应该针对原因治病这才是科学的做法。当然当我们实在弄不清疾病的原因时,为了解除让病人不舒服和痛苦的症状,而进行对症下药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忘了我们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要因此就把这种不得已的思维方法当作科学。而正是中医这样一个两千多年来引以为荣的对症下药的医疗原则(也可以说它是中医医疗的第一原则),深刻的折射出中医本身的非科学的本质面目!也正是这一非科学的原则,使千百年来无数的对症下药的治疗一丁点效果也没有!从而给巫医和宗教迷信和宿命论等留下了广阔的“大有作为”的天地!悲哉!
因此,医疗的正确的原则或者说第一原则应该是对因下药,即根据疾病的原因下药。当然,疾病的症状有时也是应当适当考虑的。(当然在找不到疾病的原因时,对症下药是可以考虑的,但作为医者一定要始终把寻找疾病的原因放在首位,特别是当对症下药没有明显作用的时候)
第七。中医五行学说、五色学说、五味学说、经络学说和药理学说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虽然重点是用来牵强附会的比附五脏关系的,但它又 杜撰了一个五脏主五色的“五色学说”和“五味学说”,这个“五色学说” 和“五味学说”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药物的归经作铺垫的
因为中医既然是把五脏的生克关系说成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它用药就是针对五脏的生克关系用药,它就是通过用药对五脏的扶抑(扶弱抑强,用药克制过“旺”的脏,用药扶持过弱的脏)来恢复人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
于是这些古代中医“理论家”设想药物是有针对性起作用的,他们设想人体有许多路线——中医叫“经络”,不同的路线通向不同的脏腑,于是就有了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肾经、胃经等等名目,并且煞有介事的绘制了人体经脉图。不同的药人吃到胃里之后就沿不同的路线—— 经脉走了(不过本人在中医书中并没有看到如此明确的说法,也许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古人从中医针灸实践的需要设定出来,因此我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看到将五脏学说与经络学说直接联系的说法)
为了使这种走动不致停滞于是就将脏与腑的经脉设置成了一阴一阳脉(这个阴阳脉就其出入循环而言有点类似我们现代生理学讲的动静脉,但二者有天壤之别。因为前者是想象和人为设定的,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而后者是客观存在的),如少阴心经与阳明大肠经如此形成一对,就可以出入循环不息了
中医的五色学说(即肺主白色,心主红色,脾主土色,肝主青色,肾主黑色)在中医五行学说和整个中医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就是将中医五脏生克学说得以跟临床实际应用中的中药联系起来,它是中医“病理学”与中医“药理学”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就使得使中医理论得以完成!
想想看,如果仅有中医的“五脏生克关系”理论,中医数以万计的“药物”凭什么使用啊?
现在有了“五色”学说就好办了,“色”——即颜色成了五脏与药物联系的桥梁!
你五脏与色有联系,我药物也有颜色啊。于是什么色的药就入什么色的脏(主什么色),譬如朱砂的颜色是红色,它当然就入主红色的心脏了。所以中医药典上就大书“朱砂归心经”;有的药物的颜色间于几种颜色之间或者颜色有变化的情形,就说它归几种经,如磁石据说是棕色的,就说它入肝脾肾经……
古人也许不明白人和动物的内脏外表(特别是病死的死尸的内脏)看上去会有不同的颜色,在他们天真和幼稚的头脑里,大约觉得人吃了不同颜色的东西就进入不同颜色的脏腑,这些不同颜色的内脏肯定是由这些不同颜色的食物和药物组成或染色的
譬如心脏是红色的,肯定是红色物质进入了心脏;反之人吃的物质(食物和药物)是什么颜色,就一定是进入相应颜色的内脏。于是借助于颜色的标志和纽带作用,古代医学家们就轻而易举的将许多的药物归入了相应的经脉和内脏系统(但中药学上一般只讲归经不讲归脏,因为归经实质也就是归脏——沿着此经进入此脏)
所以中药学和中药词典上一般都注明了中药的“归经”,它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药物或者说一切食物和物质都有一定的味道,而且人身体发病时也往往口内有各种异常的味感,大约是为了说明这些现象,古代中医家又对此进行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构建了一个五味理论,这五味理论跟五色理论一样,同样是将五脏生克理论与中医药物理论联系起来的桥梁
按照这个五味理论:苦属心,酸属肝,甜属脾,咸属肾,辛属肺
至于为什么这五味分属这五脏呢?中医把心在五行中称之为“火”,而凡是被火烧掉的食物吃起来一般都是显苦味,于是古人就想象苦是火作用的结果,而火在人体五脏中指心,而现在人发病口中有苦味一定是人体“火”脏——心在作怪。这样就苦属心的推论就完成了!其它四味分属四脏大致的推论方法是相同的,
当然反正人都有不求甚解的惰习,只要有一味属一脏得到了“论证”,于是一句“如此这般”或“依此类推”就将其它四味属四脏的论证“省略”(实为掩饰)掉了也是可能的
既然五脏又分主五味,而药物一般也能划入五味之一(苦甜酸咸辛),于是又想当然“同味相入”,于是苦药入心脏治心脏病,甜药入脾脏治脾脏病,酸药入肝脏治肝脏病,咸药入肾脏治肾脏病
中医的五味学说大致就是这样的。这个五味学说跟五色学说一样都是五脏生克学说和中药药物学的重要基础。没有五味学说和五色学说中医的五脏生克学说和中药药物学说就无法起作用,甚至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
然而一个五色学说,一个五味学说,用这两个标准来将药物的归经性能进行划分,可能会发生矛盾,于是中医中就大多将许多药同时归入多经,这个矛盾就 “解决”了
当然这个归经的确定,也可能要适当考虑临床病人用药后的感受和效果进行确定,因此,当我们去中医药物学书中看中药的归经和作用时,它们并不简单的表现为与用五色及无味的对应关系。同时,这中药的色、味的确定实际中也是很复杂很麻烦的,如同一种药,如果是植物它的根、茎、叶、花、果的颜色不同,它的个部分新鲜时和干枯时颜色不同,植物皮与木心颜色不同,它的味道,不同部分(器官)味道也不同,不同层次(植物茎皮和茎心,果壳、果皮、果核味道往往不同)味道也不同,而任何中医书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对药物归经和作用等的确定作出明确细致的统一规定,这样一来药物的归经的确定实在也是带有很大得主观任意性的,因此古代不同医家的药物著作对药物归经定性往往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药典编辑者则往往兼收并蓄,于是同一种药就入了多经,或者就分别将它们与原书原作者一并列出来说。这就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中医药物书的特点
然而药物不可能直接腾空进入某脏(我推想古代医学家们也可能多少观察和解剖过一定的动物或死人的身体并对人体的内部器官和结构进行过一定的观察,由于它们看到的只能是死尸的内脏,因此他们就不可能看到人体内部生理物质和血流的实际走向,也看不到心跳的内部机制
现在“气功”界和各种崇古界往往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是“死理学”,是以死亡的尸体解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想这可能恰恰是弄反了,因为现代科学昌明,有了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外科解剖医疗技术,人们才可能对活人的身体和内脏各种器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现代生理解剖学正是建立在对活人的身体的观察的基础上的
而古代社会由于科学不发达,一般来说不可能对活人的身体内部进行观察,只有死了才有可能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因此古代中医实际上才是建立在“死理学”的基础上的),一定要沿着某条路线进入,于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只能凭想象和一定的感性观察来绘制人体经脉走向图(有些所谓的“气功师”说那是古人凭神通——“透视功能”绘出的人体“气脉”图,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于是就有了以五脏六腑命名的十多条阴阳经脉。这样中医的经络学说也就诞生了!通过这些阴阳经脉,每一种药物就可以顺利的抵达相应的脏腑。现代人体解剖学和我的直接经验告诉我这种经脉实际是不存在的。诚然,人体全身是布满了脉络,但这些脉络是按照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所揭示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规律在分布和运行的,而不是按照中医经络图分布和运行的
中医的五色学说、五味学说和经络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五脏生克学说与中医药理学(或中医药物学)的基础和桥梁。没有它们,中药就无法定性,也无法与五脏发生联系,那么五脏生克学说也就失去了临床意义。有了五色、五味就可以在“理论”上将浩繁的中药与五脏系统联系到一起,有了十多条经脉构成的“经络系统”中药与五脏系统之间的“现实途径”就找到了,尽管这完全是片面的直观的观察加天真幼稚的想象“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伟大而完美的中医学说也就诞生了!
第八。中医是人类的幼稚思维的典型代表
中医的幼稚思维前面已经在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剖析,其实中医的幼稚思维远远不只是表现在上面的内容。只不过上面几个方面是中医影响极为深远的几个方面,也是中医的支柱性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的幼稚思维还表现为“同类相补”“形似相补”的思维方式等,譬如病人耳朵有毛病(不管是什么性质和原因的耳病),中医师往往让你用猪耳朵或或狗耳朵(因传统中国社会不太主张杀狗,故后者少用)与一种什么中草药同煎食的单方;病人若是脚有毛病,中医师会叫你用猪脚(或虎脚等)与某种中草药同煮食;心脏的毛病自然用服食动物心脏(用人的心脏更好,所以鲁迅在《药》一文中讲到华老双用高价从刽子手手中买来刚被砍头的革命者的心脏来给儿子治病,最后他儿子仍然死了……这既是对政治觉悟低下的国民的讽刺也是对中医幼稚思维及其危害的形象的鞭打)来治疗;肾器官与性器官及其功能的毛病就用服食动物(甚至人)的肾脏和性器官来治疗……
还有鹿在中国传说是长寿的动物,“所谓千年梅花鹿”,因此,鹿茸被当作能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大补品,不仅鹿茸,鹿身上的一切几乎都被当作了上等补品使用;
还有以强健凶猛著称的百兽之王的老虎身上的一切同样是被中医看作人吃了就能强身键体的大补药的……
用现在许多中国人的说法叫做“吃什么补什么”,人体什么部位、什么器官出了毛病就吃动物身上相应的部位和器官准有效;长寿的动物人吃了就能长寿;强健的动物人吃了一定强健……
尽管我在这里批评讽刺这种幼稚的和荒唐的推理和逻辑,但如果拿到生活中去跟人说,受到讽刺和挖苦的更多的情况下会是我!因为事实上几乎每个患过和患着各种慢性疾病的中国人都曾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此种治疗!不信你只要仔细闻闻,当今中国的城市乡村多少的手足“风湿病”患者家里正飘荡着猪脚的香气呢?!哈哈!
只可惜千百年来多少可爱的动物乃至下贱人(有的是孝子贤孙)的人体器官乃至生命竟然在治病的名义和动机下惨遭无益的杀戮和宰割!!!呜呼,造孽乎?!
愚昧乎?!所以鲁迅先生无比悲呛的说他在中国的历史中隐约看出两个字——“吃人”!我不知道支撑这吃人的历史因素之一的中医是否在先生逝世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是否能得到彻底的反思和清算?!
在中医的全部“理论”和“知识”(我在此将理论与知识都打上引号,理由是它们严格的说算不上理论和知识)中,直观思维和比附思维是其思维主线和根本认识特色。这种直观思维和比附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人类的幼稚思维。这种幼稚思维是古代人类(不限于中华民族)的最普遍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早期文明人类的共同普遍思维方式。它同时也是早期文明人类思维水平的标志
在古代社会人们能够进行这种幼稚思维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象现代人类一样进行更加高级的科学的理性思维,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是受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的。我想幼稚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不可避免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因此本文绝无嘲讽古人的用意,相反,本人对为中医的创立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古代医学家们和古代劳动人民存有崇高的敬意和谢意,因为他们毕竟把人类的身体健康的希望与疾病的治疗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神”信仰与神的恩赐上,这一点是我国古人较之西方民族先进和优越的地方。这就为我们民族的思维朝着科学理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浩繁的中药经验记载,虽然不是科学的药理药性,但它们却为我们今日利用现代科学思维和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是幼稚思维毕竟不是科学思维,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勇敢的正视的
必须强调指出的,幼稚思维在当今人类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这种普遍性当然没有古代那么严重,但却绝非个别少数人身上特有的现象,而的确是现代人类中大多数身上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的现象。特别是每个人在幼年和儿童少年时期都必然具有的现象。这种情形跟人在母胎中孕育过程据说要重现生命的漫长历史演化过程很相似。而在成年人身上,这种幼稚思维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中医这个典型的幼稚思维的“杰作”至今被十多亿中国人和世界许多受中国中医影响的国家继续认可甚至奉若神明的原因所在
我在这里对中医的问题和荒谬性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剖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医就是无隙可击的,西医本身也并不是西方人的医学的意思,西医的实质是现代医学,它与现代科技文化和现代理念是一个整体
我很清楚西医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但这种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种发展水平的问题,它与中医比起来,大方向是对的,它是科学理性思维的结果,是建立在的客观的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理论论证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对的
而且西医学说处处表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它对任何病理病因的分析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在看西医病理和药理书的时候总是经常看到“它的病因(或组成成分)还不清楚”、“它可能是由…”“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之类的表述,决不人为的美化自己的学说。[而在中医中我们是无法看到它不清楚的东西的! 中医的每个部分看上去都是完美无缺的,它象中国人最熟悉的阴阳太极图一样灵动完美,它从不认为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也从不认为有不能解释的病理现象,也决不认为缺少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如果病人的疾病没有被治好,中医有许多种让你哑口无言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解释:你来晚了治晚了(尽管病人在他手里治疗用药已经有许多个年头);我不行但别的水平比我高的医师肯定能行;还有就是你自己服药的方法不对;还有就是你没有找到我要求的药引或药物——譬如“六月雪”,“三年芦根”、犀牛角之类(这往往是些难以找到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其实质是为自己的无能寻找借口和掩饰);中医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是阴司鬼神作怪等(如果说中医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实际上是向宿命论和有神论开放的,中医的一些古代著作中的确有不少鬼神的记载)……]而且西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已经并还将不断吸取中医的合理内核为己用。而现在的中医师虽然也用西医的药物和知识来诊病治病的,但他们并不能将西医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纳入自己的系统,只是在医疗实践中不得已而用之。这与西医吸收中医的合理因素为己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此西医在发展中会不断完善自己,它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当然有人会说,中医也是可以发展的嘛。但问题是当我们把中医的八纲理论、四诊学说、五脏生克学说、经络学说、药物学说、针灸学等这些非科学的主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全部抛弃之后,中医还剩下什么?又拿什么去发展呢?
[注:本文是作者二十多年的业余医学学习和亲身实践研究的成果,它参考的书目是无法数计(中西医书籍数以百计)的,故一律省去。同时本人在中医实践中取得的临床实效是一般中医师甚至一般的所谓中医专家难以置信和不可企及的,譬如本人曾在大学刚开始自学中医时,就用四剂“仙方活命饮”仅四天时间治好了一位被乡、县、省三级医院误诊为“阴茎癌”的病人(这是本人临床诊治的第一个病人,按照省肿瘤医院一位门诊医师的说法是必须将患者阴茎全部切除,而且要生死自负);也是在大学暑假期间我又仅用四天时间用中药和推拿按摩将一位瘫痪在床三年60多岁的病人的一只脚治活(能行走)了,一只手的风湿症状明显改善,使这个病人从此从告别了瘫痪在床的历史;后来参加工作后的1987年我又分别用四剂和一剂自己独创的中药处方治愈了两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为四天和和一天的疗程);我还用谈话法(不用药,也可叫心理疗法)将一位多年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治好了;我还用药使一位多年不能正常生育小孩的妇女顺利健康的生育了小孩;我还用一剂中药使人家瘫痪的猪恢复了正常的活动……我在中医上取得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但同时也经历体会了到了一般医师体会不到的失败(因为一般医师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体会诊疗的失败),譬如我自己也存在一些延续发展多年的疾病,我的周围的亲戚朋友中也存在大量让我无所措手足的疾病……我作为一个业余的非专业的“非法行医者”我的医疗实践与一般职业医师比起来肯定是零星的,但却是比较全面(因为我治病不受门诊分科的限制)而十分深刻的!正是基于对我自身的许多令一般医师难以置信的成功与失败的深刻反思,正所谓深刻的实践才能产生深刻的理论,这就是本文诞生的深刻背景与前提!]
2006年9月1日撰
(XYS20070108)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zhongyi554.txt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混血儿
作者:湖南省武冈市教研室 潘璋荣
https://cn.chinese-blog.org 点评:
可以说神农是我国中药药物学的始祖,而李时珍则是中药药物学的奠基者和大成者(不过从我见过的几套《本草纲目》看,它里面对药物的归经却不再作记载和说明。我想也许明代的李时珍同志已经开始意识到中药“归经说”的荒谬性了吧)。从有关他们的记载中,我们就知道了尝药是中医确定药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古代除了尝我想恐怕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通过尝药(实际也是少量的吃)中药的“寒、热、温、辛、凉、苦、甜、有毒和无毒”是能大体得出来的。不过与其说是得出了中药的性质,不如说是得到了人吃了中药以后的一些身体感受和感觉。人吃了中药以后“辛、凉、苦、甜” 这是味觉的范围,我们很好理解,也容易判别。有毒和无毒主要以人吃了之后是否较难受,或者舌头发麻,或者肚子疼痛,甚至发生神志问题,或呕吐泻肚子或者死人等(这个也可以通过以往有人误吃致死的教训或动物吃了致死来推论)来确定。寒热温也是以身体的感受依据的,如果一种药吃了之后人体有发热的倾向就将它定性为温热(热与温是程度差异,热比温体温感觉更高些),反之就定性为寒凉(寒与凉也是程度的差异)。譬如人吃了辣椒就有辛的味感,而且身体会明显的发热,所以辣椒的性质就是“辛热” ;而黄连人吃了,味感是苦,而身体肯定不会发热,吃多了还会有身体发冷的感觉,因此黄连的性质就被认定为 “苦寒”……至于中药的归经,主要是根据药物的颜色来判别的。因为中医中又有将心与红色,肝与青色,脾与土色,肺与白色,肾和黑色对应的说法[这种对应也是直观思维和主观想象和牵强附会的结果,其中主要是根据人与动物内脏的表面颜色来主观的规定的,譬如肺的表面看上去接近白色,心脏为红色,脾脏接近土色……而肾脏并非黑色,肝脏也并非青色(当然某些死亡了动物和人的肝脏可能是接近“青色”,我们讲乌色),可为了“五行理论”“理论”上的完整 (中医有“五行”、“五色”、“五味”之说——如此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五行学说系统”)总得给它们配上一种颜色,于是就人为的定了……中医的理论就是这样天真的想象加人为的设定产生的,用一句时髦的说法,叫“为理论而理论”!],而如果药物的颜色是红色,就认定它“入心经”。譬如朱砂是红色,于是就说朱砂的药性之一是“入心经”。所以中医治“心脏系统”的疾病总是贯用朱砂。而现代科学证明其实朱砂对心脏系统的疾病一点作用也没有
同时,这中药的色、味的确定实际中也是很复杂很麻烦的,如同一种药,如果是植物它的根、茎、叶、花、果的颜色不同,它的个部分新鲜时和干枯时颜色不同,植物皮与木心颜色不同,它的味道,不同部分(器官)味道也不同,不同层次(植物茎皮和茎心,果壳、果皮、果核味道往往不同)味道也不同,而任何中医书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对药物归经和作用等的确定作出明确细致的统一规定,这样一来药物的归经的确定实在也是带有很大得主观任意性的,因此古代不同医家的药物著作对药物归经定性往往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药典编辑者则往往兼收并蓄,于是同一种药就入了多经,或者就分别将它们与原书原作者一并列出来说
然而药物不可能直接腾空进入某脏(我推想古代医学家们也可能多少观察和解剖过一定的动物或死人的身体并对人体的内部器官和结构进行过一定的观察,由于它们看到的只能是死尸的内脏,因此他们就不可能看到人体内部生理物质和血流的实际走向,也看不到心跳的内部机制。现在“气功”界和各种崇古界往往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是“死理学”,是以死亡的尸体解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想这可能恰恰是弄反了,因为现代科学昌明,有了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外科解剖医疗技术,人们才可能对活人的身体和内脏各种器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现代生理解剖学正是建立在对活人的身体的观察的基础上的。而古代社会由于科学不发达,一般来说不可能对活人的身体内部进行观察,只有死了才有可能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因此古代中医实际上才是建立在“死理学”的基础上的),一定要沿着某条路线进入,于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只能凭想象和一定的感性观察来绘制人体经脉走向图(有些所谓的“气功师”说那是古人凭神通——“透视功能”绘出的人体“气脉”图,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于是就有了以五脏六腑命名的十多条阴阳经脉。这样中医的经络学说也就诞生了!通过这些阴阳经脉,每一种药物就可以顺利的抵达相应的脏腑。现代人体解剖学和我的直接经验告诉我这种经脉实际是不存在的。诚然,人体全身是布满了脉络,但这些脉络是按照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所揭示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规律在分布和运行的,而不是按照中医经络图分布和运行的
2008-12-30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