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认识、推导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以及如何治病、养生的基础,这可以从一些中医权威人士及其著作中看出来:
杨医亚说:“《内经》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同时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作了阐述,并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构造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探索和解释了自然与人体生命的各种现象以及二者的关系。”[1]
黄自元说:“《内经》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阴阳五行作为法则和规律,统帅自然界和人,因而得出天人合一的结论。尽管《内经》 对天人合一的某些具体论述缺乏科学性,但是在强调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一根本观点上,包含着合理因素
“《内经》在对先秦阴阳家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对阴阳哲学的阐述和发挥是系统的,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阴阳作为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抽象和概括,具有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性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总规律。阴阳学说这一成就,对于指导人们提纲挈领地认识世界万物,执简驭繁地把握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积极意义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生活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这个整体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学说对于研究和整理先民的医疗实践经验,对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2]
梁运通说:“《内经》认为,人与天地都是由气或精气化生的,都是按阴阳规律运动和变化的,因此,生命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人的脏腑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与演变等,都与天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内经》这种“天人相应”或“天人相参”的天人整体观,对养生防病和临床医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
梁运通还说:“《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不断发展提高,并使之与古代的精气学说结合而创立的运动和转化规律的学说。其内容相当丰富,贯穿于中医的,生理、心理、病理、养生、辨证论治和方法论,对于医学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说是否有这么神?对待这样一个命题,同样必须通过具体的考察,以求彻底明白。任何凭空的盲从、拔高,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受到怎样的保护,都显得软弱无力。所以,本文对这些思想,将给以认真的考察,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
第一章 天人感应
一、先秦的天人感应观念
天人感应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实在难以考察。应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会对各种天象有所观察,有所感触,给出各种解释。我国最早的古文献,当属《尚书》,其中记载了尧命羲和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则,指定历法,再恭敬地告诉人民的记载。此时的人,对天是很恭敬的
以后的帝王,都说自己是替天行事,天是有意志的。以后的重要著作,如 《礼记》、《管子》、《论语》等,都相信“天命”,这种唯心的天命观,以后被董仲舒发挥到了极致,被汉武帝采纳,定位国策,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先秦,也有一些思想家,对天持科学的态度,最杰出的是荀况,他在《天伦》里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星坠、木鸣,......天地之度,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认为天没有意志,流星,和林木的鸣响,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如果没有“独尊儒术”,如果能按照荀子的思路发展,中国的思想界和人们的观念,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屈原的《天问》,对很多自然现象和当时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如:“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相交,它的本原是什么?)“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十二时辰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日月星辰又是怎样悬在天上的?)等等,如果能按照疑问去探索,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天地而生活,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普遍接受天人感应的观念,就毫不奇怪了。因此,天人感应的思想,有长期的、广泛的、牢固的基础
对于在科技不发达时代的荒唐认识,并不奇怪和可怕,可怕的是把这种观念理论化,成为国策和指导思想,这必然对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认识世界的一切,形成无形的禁锢,这个禁锢的制造者,是董仲舒和汉武帝。所以,对于他们,不能不细说一下
二、董仲舒和天人感应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下诏求天下贤良对策。所得到的对策有数百份,其中董仲舒的对策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于是召见他,对他提了两次问题,他也回答了两次,前后共有三次对策,对策中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面是他在对策里很关键的一段话: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邪辟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从表面上看,董仲舒是在维护儒术,反对邪说,实际上,他是在歪曲儒术,大行邪说
1. 董仲舒其人
先秦诸子,对“天”多少都有涉及,有程度上和侧重上的不同,这完全是正常的,学问,只有在讨论或质疑中不断发展,一旦把什么封为绝对真理,不容质疑,这个学问必然要被歪曲,被强势人物随心所欲地解释,不但不能发展,反而发生僵化和倒退。儒术就是这样被人篡改、歪曲得面目全非的
董仲舒说天为阳,地为阴,阳尊阴卑,阴必须服从阳。皇帝是阳,代表天行事,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这就是所谓“三纲”。皇帝如果做错了事,天会出现各种灾异示警,所以,皇帝要受天的制约。董仲舒还胡说: 如果有王者兴,必有祥瑞出现,这就促使后来造假风气的泛滥,汉家天下也毁在假造的祥瑞里
董仲舒的谬论,完全是他的一相情愿。汉武帝对他的“三纲”、阳尊阴卑、皇帝就是天感兴趣,对皇帝还要受天的制约却不买帐,在这件事上,董氏差点大触霉头
汉武帝打心眼里也看不上这个迂夫子,所以,不但不重用他,还派他到脾气暴躁,动辄杀人的江都王那里做相,因为他的行为方正,没被杀掉。某年辽东汉高祖的庙和西安高祖的陵园失火,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推算,说和某政事有关系,写了奏章,还没誊好,就被大臣主父偃看到了,私下拿去给汉武帝看,汉武帝让群儒们议论,儒生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学生,不知道此奏章是董仲舒写的,认为此议论纯属一派胡言,按律当斩。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汉武帝赦免了他,是因为他还要打董仲舒这张牌,他却吓得从此再也不敢议论灾异了
连董仲舒自己的学生都不能理解他的解释,谁还能理解?可见的确是一派胡言!
说董仲舒实际上是在糟蹋儒术,有几点可以说明
首先,他的“三纲”歪曲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孔子的意思不是臣必须服从于君,而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要是不像个君呢?臣也可以不干,“道不合,不相为谋”。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董仲舒自己也不能实践这个教条,后来他当胶西王的相,因为胶西王的脾气更暴虐,他活得胆战心惊,还是辞官不干了,为什么不服从阳,当阳的目?天生德于你,有天保护,怕什么?
董仲舒的治学方法,完全违背“格物致知”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写在《礼记·大学》里的。《礼记》被他尊为经典,他的治学却是关在屋里三年,闭门苦思《春秋公羊学》,好象悟出了道理,由于全是从书本出发,也就不可能不脱离实际。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怎么学?从书本学,从实际观察中学,从有实际经验的人那里学。他不耻下问,曾师一个七岁小孩项橐,就是因为项橐在某个问题上比他知道得多一点,董仲舒的治学,却不是这种态度
孔子并没有惟我独尊,排斥其他人的学问,他曾向老子请教,他的态度是合而不同,和人的意见不同,可以保持友好关系,但却要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孔子的言行中,有一些不能令人接受或无法实行的空想,做为个人,危害不大,把它列为唯一的国家主流思想,危害就大了。比方说“礼治”,孔子自己刚当鲁司寇不久,就杀了少正卯,为什么不教化?汉武帝杀的大臣更多,为什么不齐之以礼?
又如“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最容易被一些所谓“大人”所利用,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
总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独尊儒术邪说,对中国人的思想禁锢时间太长,危害极大,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角落,不花大力气清除,它的阴魂就不会彻底散去,这个阴魂是无形的,至今还在危害国人的思路和科技进步。这也是本文要费点笔墨的原因,因为现在又有一些所谓名牌大学教授、博导、社科院的研究员在吹捧这具不很僵的僵尸
2. 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描述
在《春秋繁露》里,董氏多次描述了“天人感应”,现仅就其与《黄帝内经》 有关的内容摘要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而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见天下之不可不畏敬,……不敬畏天,其祸殃来至暗。”怎样才能敬畏天?一般小民,怎么知道天的意志?圣人知道,所以,圣人的话,就是天的意志。所以就有人说,《黄帝内经》是圣人写的,必须敬畏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天之大数,毕于十旬,旬天地之间,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必成。十者,天数之所止也。”这是对“十”的崇尚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只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
“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是故人之身首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这一段话,被 《黄帝内经》的作者做了改造,成了《黄帝内经》天人感应的立论基础。这段话在前一篇里作了译述,不再重复了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立论根据,而一些所谓教授、博导、研究员,竟把“天人合一”说成是东方的,或中国的哲学体系,何其荒唐!用自己的无知来把此类陈词滥调强加给中国人,实在是对中国人的强奸!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春夏秋冬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出现的,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周而复始地出现吗?荒诞!
“天令谓之命,非圣人不行;……王者上谨承天意,以顺命也。”这是说,只有圣人才能知道天意。想按天意办事,必须要咨询他这样的圣人,他就取得了话语权和解释权,天下的事就得听他的了。可惜,汉武帝看不上他这个迂夫子、书呆子,恨不得让他滚得远远的,少在面前罗嗦
3.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负面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馊主意被汉武帝采纳,并予以实施以来,对国人的思想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1).一切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扼杀人民的与时俱进的思维力。因为个性是绝对的,人的思维是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同一句话,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有差异。这就出现了对 “经典”解释的不同,怎么办?谁的解释最正确?谁也不服谁,就出现了由学者讨论,皇帝做最后裁决学术是非的怪现象。比方说《白虎通义》就是这么出笼的。皇帝成了万能,知道一切是非。实际上,也没有人遵照施行,东汉皇朝越来越弱。这完全扼杀了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思路的恶果,是故必须给以坚决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使其唯心主义僵死的、教条的、反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从书本出发,不过是把书本当作幌子,实际上是从想象出发,设法欺骗民众。也有人假借所谓“经典”,胡乱附会,打击异己。比方说唐朝太监鱼朝恩因为会拍马逢迎,被封为郑国公、韩国公、光禄勋等要职。本无才学,为了显示才学,给大臣们讲《易》鼎卦,把“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鱼朝恩解释说:“鼎,代表天子,三足,代表三公,折足,代表三公不称职!”谁敢和他辩驳吗?谁敢说他是胡说吗?如果不把所谓“经典”奉为神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讨论,决不会有这样的荒唐发生
3).助长追求圣人之言,“经典”之言,必然导致对所谓“圣人”、“经典”的包装。包装出来的所谓权威,可以信口雌黄地胡说八道,误导民众,圣人的话是无庸怀疑的。一些不学无术之徒,纷纷把自己包装成大师、权威,装腔作势,唬老百姓
4).扼杀其它思想,也就扼杀了科学思想。科学,在中国一直被列为方技,雕虫小技,为正规的学者所看不起,以至于有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人研究科学,使中国的科学长期受到压抑。尤其是近代,西方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古董们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还妄自尊大,把科技称之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以来的几次挨打,在被打得又割地又赔款的情况下,顽固分子的头脑仍是一盆面浆
5).“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实际上,没有人能实行,就是汉武帝、董仲舒本人也不能实行
董仲舒自从言汉高祖庙、陵墓话火灾差点掉脑袋以后,再也不敢言灾异。如果有“天”作后盾,怕什么?可见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连自己的学生也没感应。他是阳,学生是阴,他这个阳的意见,阴怎么就不领会,反而说是大逆不道呢? 可见他的邪说,的确是胡说八道
汉武帝能实施他的鬼话吗?不能。这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
公元前139年,崇尚儒术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因得罪了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命令将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此时,阳,代天行事的汉武帝的翅膀还没硬,不得不服从阴,窦太皇太后的决定,这显然是阴阳的颠倒,董仲舒敢放个屁吗?
汉武帝是阳,太子是少阳,起码比一切大臣要阳。可是太子刘据天性宽厚,武帝用法严,太子常纠之,这本来合乎儒家的教化之道,却因此得罪了朝中用法严苛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阴)交相诽谤太子(少阳)。一个官职不高的宠臣,阴,江充,害怕太子一旦登位,成为正阳,他这个阴就彻底完蛋了。于是诬告太子行巫蛊之事,咒汉武帝早点死,这正是汉武帝所忌讳的。于是大怒,命令捕捉太子。细想一下,又不对了。天生底于皇帝,巫蛊又能怎样?代天行事的汉武帝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再说,孔子从不言乱力怪神,巫蛊是孔子言以外的东西,汉武帝相信,自己是在干什么?
此外,太子(阴)对汉武帝(阳)的做法给以纠正,汉武帝还是赞许的。为什么阴不服从于阳,阳还赞许?为什么太子又因此得罪了众阴?众阴为什么不服从汉武帝(阳)对太子的赞许?这都是天人感应、阴阳所解释不清的一盆面浆!
太子被诬,不得不拥兵自卫,捕杀江充。这时的阴阳关系,早乱成了一锅粥,天人感应也失去了灵验。这本来就是胡说八道,拿来律己,害己;拿来教人,害人;拿来指导办事,非出乱子不可!
汉家天下,在独尊儒术以前,国力是在上升阶段。自从独尊儒术以后,国力日见式微。到平帝朝,大权完全落在了阴,王莽的手里,把阳,平帝毒死,自己当了摄皇帝,不久,又假借伪造的祥瑞,也说是天意,大摇大摆地登上了皇帝,阳的宝座,这难道不是对天人感应的极大讽刺吗?
无论从什么方面讲,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谬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当在彻底清除、扫荡之例
三、《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
《黄帝内经》中相当多的篇章,都渗透了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天人感应”,是《内经》立论的基础。《黄帝内经》中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从天人感应中逆向推导出来的,如果否定了天人感应,《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就不存在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独特完整,也就独特完整在这里,所以,卫道士不能不誓死捍卫荒诞不经的“天人感应”,来混淆视听
对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一段文字,议者莫不赞扬有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神元;九星玄朗,
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往,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黄自元解释说:“太虚寥廓,是指天空无穷而广大。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玄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根本原因;于是万物呈现生生不息之机。可见,《内经》的天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充满物质的气,并呈现出五运循行,九星玄朗,七曜周旋等天象,表现为昼夜,寒暑的阴阳变化,是宇宙造化,万物资生的根源。”[5]
这是一段对仗工整,有韵律的文字。在六朝时期和中唐时期,追求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是当时的时蔽,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是针对这号文字的。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完全是一段东拼西凑的文字。请看:
《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头两句,也是抄来的,待查
文是如此,真是包含了无穷的真理吗?也要具体考察一下
所谓“太虚”,王冰注解是:空玄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所以能成为生化的本始。现在知道,只有地球的外表,包有大气,其它星球哪些有大气,我个人不太清楚。大气是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不能脱离地球而存在。在宇宙间,大部分空间是真空,没有吸引力,这从宇航员的太空失重和必须携带氧气等必须气体而得到证明。如果连这个基本事实都不承认,就是蛮不讲理了。对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所谓“五运终天”者,是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也。它们是天体的主宰吗?在古代,凭直观,这几颗星在夜空比较亮,认为它们是星星中最重要的,可以理解。现在知道,它们不过是太阳的五个行星,还有肉眼不易看到的三颗行星,这就不是五行了。“终天”,王冰说是一岁365日又四分度之一,始终更代,周而复始。古代能大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算得如此精确,很了不起,这是根据不断实际观测,不断性修改的结果,如果没有节气、月球的朔望作为参照,根据五行逆向推导,能行吗?不过,这个数字还不是很精确,经过千年,微小的误差仍然会积少成多,显示出来,所以,历法、日月食出现时间的推算,是打不得马虎眼的,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日历,从明朝徐光启开始,就接受西法推算,清朝又用汤若望推算的历法,虽然也有顽固派的阻挠,其奈这些顽固分子算不出精确的历法何!七曜,是五颗行星加上日月,也不能包括太空的一切。至于九星,到底指哪九颗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王冰说是,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根据是什么?反正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有人附和,就是真理。吴昆、高世拭的注解都是附和的,不知他们真搞懂了没有。王冰还说,这段文字的出处《天元册》是神农时鬼臾区的十世祖所念叨的灵文,这更是在撒弥天大谎了!这段文字,究竟好在哪里?
这段文字,仍然被我看到的所有讲解《内经》的著作众口一词地吹上了天,吹牛,总要有点实质内容吧?总要帖普吧?
1.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负面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馊主意被汉武帝采纳,并予以实施以来,对国人的思想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1).一切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扼杀人民的与时俱进的思维力。因为个性是绝对的,人的思维是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同一句话,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有差异。这就出现了对 “经典”解释的不同,怎么办?谁的解释最正确?谁也不服谁,就出现了由学者讨论,皇帝做最后裁决学术是非的怪现象。比方说《白虎通义》就是这么出笼的。皇帝成了万能,知道一切是非。实际上,也没有人遵照施行,东汉皇朝越来越弱。这完全扼杀了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思路的恶果,是故必须给以坚决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使其唯心主义僵死的、教条的、反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从书本出发,不过是把书本当作幌子,实际上是从想象出发,设法欺骗民众。也有人假借所谓“经典”,胡乱附会,打击异己。比方说唐朝太监鱼朝恩因为会拍马逢迎,被封为郑国公、韩国公、光禄勋等要职。本无才学,为了显示才学,给大臣们讲《易》鼎卦,把“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鱼朝恩解释说:“鼎,代表天子,三足,代表三公,折足,代表三公不称职!”谁敢和他辩驳吗?谁敢说他是胡说吗?如果不把所谓“经典”奉为神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讨论,决不会有这样的荒唐发生
3).助长追求圣人之言,“经典”之言,必然导致对所谓“圣人”、“经典”的包装。包装出来的所谓权威,可以信口雌黄地胡说八道,误导民众,圣人的话是无庸怀疑的。一些不学无术之徒,纷纷把自己包装成大师、权威,装腔作势,唬老百姓
4).扼杀其它思想,也就扼杀了科学思想。科学,在中国一直被列为方技,雕虫小技,为正规的学者所看不起,以至于有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人研究科学,使中国的科学长期受到压抑。尤其是近代,西方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古董们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还妄自尊大,把科技称之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以来的几次挨打,在被打得又割地又赔款的情况下,顽固分子的头脑仍是一盆面浆
5).“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实际上,没有人能实行,就是汉武帝、董仲舒本人也不能实行
董仲舒自从言汉高祖庙、陵墓话火灾差点掉脑袋以后,再也不敢言灾异。如果有“天”作后盾,怕什么?可见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连自己的学生也没感应。他是阳,学生是阴,他这个阳的意见,阴怎么就不领会,反而说是大逆不道呢? 可见他的邪说,的确是胡说八道
汉武帝能实施他的鬼话吗?不能。这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
公元前139年,崇尚儒术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因得罪了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命令将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此时,阳,代天行事的汉武帝的翅膀还没硬,不得不服从阴,窦太皇太后的决定,这显然是阴阳的颠倒,董仲舒敢放个屁吗?
汉武帝是阳,太子是少阳,起码比一切大臣要阳。可是太子刘据天性宽厚,武帝用法严,太子常纠之,这本来合乎儒家的教化之道,却因此得罪了朝中用法严苛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阴)交相诽谤太子(少阳)。一个官职不高的宠臣,阴,江充,害怕太子一旦登位,成为正阳,他这个阴就彻底完蛋了。于是诬告太子行巫蛊之事,咒汉武帝早点死,这正是汉武帝所忌讳的。于是大怒,命令捕捉太子。细想一下,又不对了。天生底于皇帝,巫蛊又能怎样?代天行事的汉武帝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再说,孔子从不言乱力怪神,巫蛊是孔子言以外的东西,汉武帝相信,自己是在干什么?
此外,太子(阴)对汉武帝(阳)的做法给以纠正,汉武帝还是赞许的。为什么阴不服从于阳,阳还赞许?为什么太子又因此得罪了众阴?众阴为什么不服从汉武帝(阳)对太子的赞许?这都是天人感应、阴阳所解释不清的一盆面浆!
太子被诬,不得不拥兵自卫,捕杀江充。这时的阴阳关系,早乱成了一锅粥,天人感应也失去了灵验。这本来就是胡说八道,拿来律己,害己;拿来教人,害人;拿来指导办事,非出乱子不可!
汉家天下,在独尊儒术以前,国力是在上升阶段。自从独尊儒术以后,国力日见式微。到平帝朝,大权完全落在了阴,王莽的手里,把阳,平帝毒死,自己当了摄皇帝,不久,又假借伪造的祥瑞,也说是天意,大摇大摆地登上了皇帝,阳的宝座,这难道不是对天人感应的极大讽刺吗?
无论从什么方面讲,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谬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当在彻底清除、扫荡之例
三、《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
《黄帝内经》中相当多的篇章,都渗透了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天人感应”,是《内经》立论的基础。《黄帝内经》中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从天人感应中逆向推导出来的,如果否定了天人感应,《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就不存在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独特完整,也就独特完整在这里,所以,卫道士不能不誓死捍卫荒诞不经的“天人感应”,来混淆视听
对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一段文字,议者莫不赞扬有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神元;九星玄朗,
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往,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黄自元解释说:“太虚寥廓,是指天空无穷而广大。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玄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根本原因;于是万物呈现生生不息之机。可见,《内经》的天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充满物质的气,并呈现出五运循行,九星玄朗,七曜周旋等天象,表现为昼夜,寒暑的阴阳变化,是宇宙造化,万物资生的根源。”[5]
这是一段对仗工整,有韵律的文字。在六朝时期和中唐时期,追求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是当时的时蔽,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是针对这号文字的。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完全是一段东拼西凑的文字。请看:
《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头两句,也是抄来的,待查
文是如此,真是包含了无穷的真理吗?也要具体考察一下
所谓“太虚”,王冰注解是:空玄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所以能成为生化的本始。现在知道,只有地球的外表,包有大气,其它星球哪些有大气,我个人不太清楚。大气是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不能脱离地球而存在。在宇宙间,大部分空间是真空,没有吸引力,这从宇航员的太空失重和必须携带氧气等必须气体而得到证明。如果连这个基本事实都不承认,就是蛮不讲理了。对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所谓“五运终天”者,是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也。它们是天体的主宰吗?在古代,凭直观,这几颗星在夜空比较亮,认为它们是星星中最重要的,可以理解。现在知道,它们不过是太阳的五个行星,还有肉眼不易看到的三颗行星,这就不是五行了。“终天”,王冰说是一岁365日又四分度之一,始终更代,周而复始。古代能大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算得如此精确,很了不起,这是根据不断实际观测,不断性修改的结果,如果没有节气、月球的朔望作为参照,根据五行逆向推导,能行吗?不过,这个数字还不是很精确,经过千年,微小的误差仍然会积少成多,显示出来,所以,历法、日月食出现时间的推算,是打不得马虎眼的,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日历,从明朝徐光启开始,就接受西法推算,清朝又用汤若望推算的历法,虽然也有顽固派的阻挠,其奈这些顽固分子算不出精确的历法何!七曜,是五颗行星加上日月,也不能包括太空的一切。至于九星,到底指哪九颗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王冰说是,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根据是什么?反正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有人附和,就是真理。吴昆、高世拭的注解都是附和的,不知他们真搞懂了没有。王冰还说,这段文字的出处《天元册》是神农时鬼臾区的十世祖所念叨的灵文,这更是在撒弥天大谎了!这段文字,究竟好在哪里?
这段文字,仍然被我看到的所有讲解《内经》的著作众口一词地吹上了天,吹牛,总要有点实质内容吧?总要帖普吧?
四、天人感应之荒唐
1.逆向推导
《黄帝内经》里,用天人感应观念逆向推导出来的脏腑、疾病十分荒唐。请看:
《素·刺禁论》: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半死,其动为呕
以上这些昏话,胡话,注解者振振有辞
王冰注曰: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
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之也。水谷所归,无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源,生者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小心为真心神灵之宫室
马莳注曰:(肝)后世以为其脏在右,其脉在左者,非。肺脏于右,碎其形为五脏之华盖,而其用则在右也。心属阳,居于鬲上,故心部在表,心为五脏部主,故称曰部。肾属阴,居于鬲下,故肾治于里,肾间动气内治,故称曰治。脾所以运化水谷,以灌五脏,故脾为之使。胃所以纳水谷,无物不受,故胃为市。鬲者,鬲膜也,心下鬲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主宰于身,故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正此心肺也。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属手厥阴经。自五锥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也
张志聪注曰:心为阳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
吴昆注曰:(肝)象巽之位乎东也。(肺)象兑之位乎西也。五藏受气于胃,不能自致也。必脾气运动,而后能至,是脾为之使也
这些昏话,不需要任何实际根据,只要根据设定的天人感应规则,逆向推导和比附就行了。这样推导除了的东西,你敢相信它的实用价值吗?
恽铁樵辩解说,《内经》之五脏,不是解剖之五脏,是气化之五脏。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说心在膈上,而不说在膈下,或干脆说在头上,在颅骨里?为什么说肺主气,而不是主消化?为什么还要论证心包的位置极其和心脏的关系?一些诡辩士的逻辑是,当他需要说《内经》伟大,早就有解剖时,就承认五脏六腑是由解剖而来。当遇到对五脏六腑胡说八道时,又不承认是从解剖而来了,天下还有这样独特的诡辩吗?
至于刺中什么脏,几天死,其动是什么,更是痴婆说梦了!也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被刺中了脏器,就等着死吧。几天死,就说是被刺中了什么脏,保证准确,反正诡辩的方法有的是,反正死期超不出十天。就是九天死了,二天死了,也有理由解释,可以说还有府呀,或者是本当一天死,由于他的治疗,又延长了一天。反正不解剖,不验证,神医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博大精深,特别灵验
以现代医学而论,的确有在斗殴中被刺中心脏的。只要不是被刺中大动脉,出血不是喷射,即使已经发生了出血性休克,紧急开胸手术止血,同时给以输血补液,纠正休克,血压容易保持,病人就能被救活,这不是个很难的手术,关键是救治及时、方法正确。如果不救治,根本用不了一天,很快就死。刺中脾,也会大出血,很快就死。脾很脆,也会被打破,也会大出血,紧急输血、手术把脾切除,当然要把脾动静麦结扎牢固,病人就能康复,对身体的影响不大。这就是现代医学(注意:不是西医,西医是个含义不准确的名词,应当废止,正象废止西元、西历、洋火、洋油等名词一样。西医一词容易让一些人煽动民族情绪)和泥古不化的中医的最大区别,肝肾肺的被刺伤,治疗和等着死的结果也是完全相反的。在生死面前,你选择什么?
当然,《内经》里的所谓“刺”,是指针刺,都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果是大的损伤,现代医学仍然有办法抢救,起码不会看着死,数着天数等人死,除了手术止血以外,还有输液输血等一系列支持疗法,目的是让病人活,康复。决没有预计死期的内容来做炫耀
2.自然和人
《素·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闔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是本篇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岐伯的话,类此,未引
谢华解曰:本篇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同时,“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王冰注曰: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外应之。咸通天纪,故云皆通于天气也
人生之所运为,则内以五气以立;然其塞天地之内,则气应三元以成。三,谓天气、低气、运气也
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阳气者,天气也
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于神明也 (力微案:此处,王冰的道人气味,浓浓地显示出来了。)
(足生大丁),新校正云(力微案:是林亿等所写):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为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力微案:足,是足以的意思,林亿理解成脚了。)
其它还有很多精彩注解,五花八门的理解,充分显示了这篇文字的博大精深。理解了几十代人,还没理解清楚。经文的奥妙,不是容易理解的,不花上几万年工夫,肯定理解不明白,还要继续加深理解
我们还是来考察一下自然、四时和疾病的关系吧
文中有些表述是对的,如:“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说在暑天,会多出汗,烦躁,口渴,气喘,这是常见的现象。说安静时多言,就不一定。内向性格的人,沉稳的人,再安静,话也不会很多。身体发热,出了汗,感到舒服一些,也是对的,如果是桑拿天,汗出不出来,实在难受
再看“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是说常吃肥腻的东西,足以导致生疔疮,就是较重的疮疡,象空的容器接纳东西那样容易
这个致病机理,只说对了一部分,关键的致病因素没说出来,就是无论什么疮疡,必须要有化脓细菌的感染,没有这个因素,在无菌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感染的。在南极,在没有细菌污染的地方,就不可能。另外,如果机体有足够的免疫力,也不可能,这个理论完整吗?古人不知道病原菌,只看到一些现象,作一些猜测,并记录下来,这是很好的。现在,科学昌明了,不仅知道病原菌,连它们的习性,对付它们的方法,都一清二楚,还有必要死抱着古董不放,把它拔高为完整独特吗?这样的“经”,就是念上千万遍,也是不能治病防病的。所谓 “治未病”,不知道病原,不强调讲皮肤等处的卫生,不强调不要有外伤,如何防病治未病?光喊个口号就能治未病?
再看,“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jie)疟就是疟疾。说是夏天如果中了暑,秋天就打摆子。现在知道,无论是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混合疟,都是不同的疟原虫在作怪。如果没有疟原虫,就是在夏天中上十次暑,秋天也不会发疟疾,打摆子。如果被疟蚊叮咬了,哪怕夏天天天呆在空调间里,照样发疟疾,打摆子。云南有些地区的疟蚊特别厉害,当地有“要往耿马走,棺材买到手;要过芒市坝,先把老婆嫁”的顺口溜,耿马、芒市坝都是地名,这里的恶性疟特别厉害,当地人有免疫力,外来人被疟蚊叮咬后,如果没有恰当的治疗,绝大多数是死,可能有个别免疫力好的能活下来。谁不信,敢试试?当然,我并不希望什么国粹去冒此风险,还是相信现代医学吧,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3.地理和人
《素·异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贬石。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段文字,被吹成是医学地理学的典范。个人认为,这无非是某个人,根据某些个别的观察,再加上五方,写出来的机械比附的话。其中有符合实际的地方,如东方傍水,的确是靠海,出盐,吃鱼。这是一般情况。有没有人不爱吃咸、吃鱼?肯定有。他们所得的病,不见得都得痈疡,其它地方的人,也不见得不得痈疡。有些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克山病等等,和地理位置有关,其原因分别是缺碘和缺硒,可惜,这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黄帝内经》没有任何关系
其它方位的特点,所得疾病,也同样不是那样机械,凡是正视事实的人,都会根据事实得出合理的结论,就不必多罗嗦了。对于胡搅蛮缠的人,就让他蛮缠去吧!
这篇文章,有其文献价值,隐藏了时代密码。写这样的文章,显然是在一个统一的时代。东方到海,西方是沙石之地,可认为是陕甘宁一带,北方,是指燕山和河北承德一带,再往北就是匈奴了。南方指湖广一带,这样的版图,和汉朝时期的版图十分吻合,可以作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的佐证
此外,《灵·经水》曰:
“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这些妙论,有什么根据?河水、湖水、海水,在流动性和水质上有很大差异,怎么可以如此不伦不类地比附?这显然和作者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有关。现在,中国的版图扩大了,是否要做相应的修订?如果要走向世界,是否要把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等包括进来?
再说,小肠怎么是水道出焉呢?难道小肠和膀胱是相通的吗?
再说,这样的比附,到底有什么用处?如果某脉、某脏腑不合于某水,是否看病不准、治病不灵?把海水、湖水和江河水放在一起比附经脉,是否显得不伦不类?这些水之间,是怎样形成无端之环的?难道江河没有发源地?难道湖水、海水能倒流入江河?这统统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我本想虚心恭敬地学学《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就这样一些宝贝,实在让我难以恭维,倒是领教了它的奇特,所得到的快乐不比看到了一个奇山怪水低。捍卫中医的勇士们,你们如何来捍卫它的伟大,如何战胜现代医学,走向世界?我倒是很想领教一下你们的高谈奇想
五、鸡矢醴
《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从《素问·腹中论》的描述中,倒也看不出有什么天人感应的奥义。但毕竟有感悟性特高的人,把其天人感应的玄机阐释了出来
鸡矢醴,治脾者也。鼓胀,就是腹水,是肝硬化所致,也有人把它理解成一切水肿,就包括心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四肢浮肿了。比方说《医鉴》等书就说:消肿后可以见到足的皱纹。这是对《黄帝内经》的发展和贡献!
下面是几个有名的注家所做的注解:
吴昆注曰:鸡矢,秽物也,秽从阴化,可以入营血,又其气悍,可以杀虫
这是说,秽物,属阴,入营血(和其相对的阳物应该入卫血)能杀虫,鼓胀肯定是由虫子引起的。这个病机的阐释很独特吧?
高士宗注曰:鸡属酉金,又主巽木,阳明燥金,济土之湿;东方风木,伐土之顽。鸡无前阴,粪尿同窍。鼓胀则水气不行,治以鸡屎,使水湿从大便出也
吃了鸡屎,大小便就变得和鸡一样,从一个孔出来,原来人和自然,是这样统一的。这个独特理论,肯定文化不深厚的国度里没有。就是天方夜谭里也难找到
马莳注曰:鸡屎用羯鸡气全,又山间畜之者更效,要知山间多吞毒虫,而有以毒攻毒之意
哦,还得用公鸡,讲究可大着哩!理由也充分得很。没有独特的思维,绝对不会感悟。所以,圣经深奥。很多平庸的人理解不了
张介宾注曰: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
《正传》云:用羯鸡屎一升,研细,炒焦色,低土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
又《医鉴》等书云:用干羯鸡屎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以后者为便
圣经就是言简意赅,就那么几个字,引出了多少发挥!还可以再发挥,捷足者先登,勇者胜!非把现代医学打倒,从人们的观念中逐出不可!
多纪元简(日本人):《圣济总录》:鸡矢干者,右一味为末,每用醇酒,调一钱七,食后临卧服。《宣明论》:鸡矢醴散,干者炒,大黄、桃仁,各等份,右为末,每服二钱,水半盏,生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此它有数方,宜依证而择用
多纪家族是日本的世医,自称是汉桓帝的六代孙的后代,东度日本后世代为医。多纪元简汉名刘廉夫。汉桓帝有没有六代孙,不太难考证。一些所谓“国粹”,其实最迷信洋人。只要洋人表了态,哪怕放了个屁,就像得到皇帝的恩准一样狂加炫耀。相当多的所谓“国粹”都是这副德行。他们既当古人的奴才,又当洋人的奴才,靠炫耀主子,来吓唬人。你可以吓人于一阵子,不可能永远;你可以吓唬一部分人,不可能吓倒所有的人。不知“国粹”以为如何?
张志聪注曰:鸡属阳明秋金,在卦配巽风木,此乃脾土艰于运化,以致账满不食,风木制化土气,阳明燥合太阳,醴乃熟谷之液,酿以稻米,炊之稻薪,主补益中土,而先行于营卫者也。张兆璜曰:鸡鸣于寅酉之时,鸣则先鼓其翼,风木之象也。盖木击金而后鸣矣,又说者曰:羽虫无肺,故无前阴,尿中之白者,精也
那以上所举的那例子,全部都是那最有名的那注家。对那《内经》理解得那深刻,都是那常人所不能那比拟的
啊,这真把那阴阳那五行、那八卦、那天人感应都那联系那起来了!那江那山代有那才人出,那博大精深的那鸡那矢那醴,终于得到了那真正的那感悟!那鸡那矢那醴,那代代那相传,那承传那不息啊!那那那那那那那,那得那肉麻,那的起那鸡皮那疙瘩,那得那不伦不类,那得那玩弄那辞藻,那胡搅那蛮那缠,那不学那无术,那硬充那斯文,那成了那一只趾高气昂的那一身那美丽的那羽毛的那公鸡,那成了一个那嘴尖那皮厚那腹中空,就永远不得那鼓胀那病,那水肿病,就是那自我那吹嘘的那博大那精深,虽然那狗屁不通,却可以玩弄那花里胡哨的那辞藻吓唬那世人、那病人咧!
啊!捍卫那博大精深,多么那令人那陶醉!
六、天象、生物和人
《灵·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
由此比附出,妇女的月经来潮,每月一次,和月亮的盈亏有关。也有人观察到,在满月时给人做手术,常易发生出血,有的周期性出血,也是在满月时容易发作。还有人观察到,在满月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低。[6]
果真有如此关系吗?这些都是可以验证的,不过,必须排除人为因素,把符合的就算数,不符合的一概排除,剩下的全是符合的了。拿月经周期来说,一般是28天一次,阴历的月份天数,是29或30天,有一天多的误差。这样,在约30个月经周期里,必然有一个是在月亮的盈亏时发生,也必然有一些行经日期是在月亮盈亏前后发生,如果把盈亏前后的误差扩大到7天,前后是14天,那么,所有的天数都和月亮盈亏的天数相吻合了
其实,验证此事并不困难。印2千份调查问卷,发给有月经的女性,请她们把自己每次行经的日期在表格里用任何笔涂上颜色,尽量追记以前几个月的行经时间,就可以完成统计。能收回1千份,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在满月时人容易出血吗?如果是一个凝血机制不好的人,不在满月时,甚至在朔日(农历初一)手术,你看他出血是否会少一些。血友病人,是否在望日 (阴历十五或十六日)出血多,在朔日出血少或不出血,这是可以观察的,也必然是可是重复观察的,否则,这样的高论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说在满月(望日)出生率高,新月(朔日)前后出生率低,这可以到妇产医院去做个统计,看看事实是否如此,容不得什么人信口开河
天人感应的妙论,还体现在对生命,尤其是动物和人的关系上。比方说,喝骨头汤,补骨头;吃动物的鞭,补肾;妇女在怀孕期间吃兔肉,生的孩子得兔唇;吃驴、马、骡肉,难产;等等。这不仅是医家的高论,已经深入到民间,很多人都信这个。他们不知道,钙的吸收和利用,必须是离子形式,必须要有维生素D 的参与;动物的鞭本身,并不含激素,不能补肾壮阳;一些先天畸形,的确和在怀孕期间吃了(如:反应停)或缺乏(如:叶酸)某种物质有关,但和吃兔子肉似无关系,除非这个兔子吃了有害物质,肉里含有某些不良物质。如果吃驴变驴,吃马变马,那么,猪肉是万万吃不得了,粮食也不能吃,吃大米,就变大米,吃馒头变麦子,喝西北风,就变成风,喝水变水,不吃不喝,又不能活,到底该怎么办?博大精深的天人感应,非如我之愚痴之辈所能理解也
七、对一些天人感应妙语的质疑
1.《素·三部九候论》:天地之数,始于之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者九之,以应九野
质疑:什么叫天地之数?天指什么?地指什么?怎么就开始于一呢?难道书里说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任何根据?
天地之数,怎么就终于九呢?九指什么实体?一个没有实体的概念,让人怎么去理解,认识、发展?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怎么能和天地相提并论?其它动植物又是什么?
三者怎么就九之了呢?为什么不六之?为什么非九之不可?九野是什么概念? 范围多大?九野之间的界限又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五方?难道可以需要凑九之数,就说九野,需要凑五之数,就说五方?五方的具体界限在哪里?难道可以没有实指的虚幻概念?虚幻的东西,谁能讲得清楚?
2.《素·针解论》: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质疑: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大约是因为人皮在表,人肉在皮下,脉在皮肉之间。人骨应什么?按说,骨在肉的里面,应地才是。肉在皮骨之间,应人才是。又,人最贵,天贵地贱,难道皮贵肉贱吗?完全是信口开河!由于是胡说八道,必然顾此失彼!人筋应时,更不伦不类了。因为在其它很多篇里,都说脏腑应四时、五时、一天分十二辰,十二脉应之,怎么这里又变成筋了呢?如此混乱、自相矛盾,谁能掌握圣经之奥义?
人声应音,也不见得吧?不是每个人的五音都全,不全,又应什么?怎么应?
人阴阳合六律,不知怎么个合法,合了有什么实用价值
人齿目应星,大约是因为目亮,齿多之故,眼睛只有两个,是等大的,就说应日月吧,日月的大小可不一样,发光情况不一样,亮度不一样,难道人的眼睛是这副摸样?牙齿的确多,但多不过32颗,星星就只这几颗?
人的呼吸应风,能应吗?呼吸是均匀的,随着运动量的大小有所调节,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过快、过深、过浅,应急可以,长久不行。风的情况是什么?分12级,可以无风,可以微风、和风,也可以是狂风、暴风、飓风,人可以不呼吸吗?可以维持微弱的呼吸吗?可以长时间地大口喘气吗?呼吸与风之间,要说有联系,都是气体的流动,说不同,风存在气体的流动,但却没有如呼吸之规范的氧和二氧化碳之间的气体交换。古人不知道这个,情有可原,今人还把这个奉为圭臬,就不知道是在咀嚼什么了
人的三百六十五络,谁数过?人的络数,《内经》的记载自相矛盾。有的说是十五络,反正是想象的,比附出来的,爱说多少是多少。野,不是说九野吗? 怎么和三百六十五相应呢?三百六十五络又如何划分成九野?这是文章的作者所没考虑的,不知现在的医工大师如何为之打圆场,肯定是充满理由的
3.《素·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质疑:首先,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其基本内涵、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清好还是浊好?各有什么利弊?都没讲。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在信口开河。低气是浊的,怎么到了天上,就变成了清的?是通过什么机制完成的?变成雨落到地下,又成了浊的了
清阳出上窍,应指呼出的气体。是清阳吗?清阳为什么要呼出来?浊阴走下窍,应指大小便,和出汗、呼气一样,都是在排出机体不需要的东西,古人不可能有此精确认识,不能怪古人。今人可以认识到此,却泥古不化,不知是因为什么
腠理,是指皮下组织,本来是皮应天,皮是清的,实际上皮很容易浊,外界的污染,自身的汗液,和表皮细胞的脱落,就要求人要经常洗澡,否则会浊得很难受。这篇的作者和《素·针解论》的作者没有沟通,没有统一认识,以致互相矛盾。李柱国也不能辨别良莠,全都收进书里,当作圣经,反正对诊病、治病没有任何用处
五脏、六腑,怎么都是浊阴之所走所归呢?心脏不是君主之官吗?神明出焉,外面有心包保卫,能容得浊阴污染?肺是相辅之官,肝是将军,脾是仓廪,怎么容得浊气污染?你说它是浊气所走,有和根据,有何凭证?难道可以信口胡说,血口喷脏吗?一千个不行!六腑,不是属阳吗?怎么又让浊阴所归呢?这篇文字的作者,或许是“天人感应”的另一个学派?其逻辑之混乱,实非如我之愚痴之辈所能解也,不知权威们对此有何高论
八、西方的天人感应
1.放血疗法:根据“液体病理学说”,人体内含有多种不同的“体掖”,某种体液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疾病。放血可以排除“过剩”的体液,治疗相应的疾病
这种理论和做法,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了,古老而独特
作为“保健措施”,每逢春、秋二季,很多有钱人都要定期接受放血,以 “增强体质”,适应即将来临的气候变化。放血的独特作用,可以使那些水性扬花的轻薄女性用情专一。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皇后梅茵蒂农夫人每两周放血一次,以便在宫廷里听人讲述色情故事或寻欢作乐时,避免因脸红而有失仪态
放血术原来由医生亲自施行,后来改由理发匠承担。对于有关放血术的“机理”,高深而玄奥
放血的部位:有2种学说。一种主张在病变部位的同侧放血,另一种则主张在对侧放血。到17世纪,这种争论已经白热化了
放血时间,要根据占星术来选择。如,认为巨蟹星座是控制人体胸部的,所以,只有在这一星座位于天顶之时才能在胸部放血。对月亮的位置、季节、日期、时辰等因素都要做周密的考虑;不同“气质”的人,放血时间也要有相应的改变。这一切学问,对不识字的理发匠很难理解、掌握,为通俗普及,又特意绘制了供 “放血匠” 参照使用的“星盘”,上面画有各种不同的星象以及与此对应的30 多处的放血部位。[7]
由于这一独特的疗法荒诞不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反而充满了危险,所以,现代医学对此早已废弃不用了!科学,必须舍得否定不科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我国也有放血疗法,在《黄帝内经》里有很多明确的记载。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放血疗法不需要根据星象,是什么病针刺什么脉,刺之出血。这种疗法很危险,慎重的医生一般不用,比如淳于意,就很少用,甚至不主张用。但是,现在有些骗子,不但用,而且收费昂贵,放一次血要数百元,有关部门对此不闻不问,不知是因为什么
2.星座和命运
西方也有12星座,不同的星座,性格不同,命运不同,婚姻配属不同,有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其实,只要动动脑子,仔细想一下,全世界有60多亿人,分属12星座,平均每个星座有5亿人,这些人的性格、命运、婚姻都会相同吗?作为儿戏,开一下心是可以的,如果真信这些劳什子,非酿出悲剧不可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认识发展、前进的动力,也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医学就不能发展,人也不能存活。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否定之否定,吃喝的东西,被机体吸收了,一部分被同化为机体的组成部分,这看来是肯定,实际上是否定了机体的原来的状态。一部分被排出机体,被否定了。被否定的还有机体代谢的废物、衰老的细胞等等,这个过程如果终止了,机体也就死亡了。排大小便,是绝对必要的。不排,必得屎毒症、尿毒症,自身中毒而死亡
否定之否定,不是否定一切,是只否定错误的一部分和内容,这样,事物就有生机,如果否定正确的内容,事物就向倒退的方向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定律之一,也是颠簸不破、屡试屡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什么人想推翻,拿出你的论据来!
傅景华说:中医体系是肯定之肯定。肯定之肯定,是正反馈,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说明,如果只有正反馈,没有负反馈,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比方说吃饭,吃的是美食,如果脑干没有饱中枢,吃了还吃,没完没了,这个人非胀死不可。在人体内,正反馈机制很少,无论是神经、体液(激素、生命活性物质)的调节,都是以负反馈为主。这才能让机体保持正常运转。无论什么人承不承认,机体都是这样调节以保持发育、生机和平衡的
和生命至关重要的血压、呼吸、尿量、血糖、激素分泌等等,一切生命因素,都受负反馈机制调节,一旦调节机制失灵,机体就出现病态
现代医学发展成今天这副模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人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中世纪,由于教会的干预,把盖仑医学奉为圭臬,不准越雷池一步,再荒唐也必须解释为正确,使医学停滞、凝固了1400多年。为从实际解释人体解剖和血液循环,塞尔维特惨遭火刑,维萨里被迫流亡,哈维的《心血运动论》里,虽然发现了血液循环,还不得不说是在伟大的盖仑的启发下完成的。科学研究竟要费如此大的牛劲,这和教会的无理干预,不能说没有关系吧?现在,教会的桎梏已经解除了,他们的干预只能被作为无知、愚昧、强霸而写入历史,这可不是光彩的历史
如今,我们的时代决不是西方教会时代之可比,科学发展观,以讲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反对本本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祖宗不足法,这正是科学用武之春,难道可以不把握吗?
九、天人感应与人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是个哲学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册对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的评价是:“能注意从事物的总体出发,并从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是一种唯物辨证的认识方法。”同时又指出,“比附不一定全都恰当。” [7]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评价是:“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8]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当时,对天人感应还没有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吹成是中国的哲学体系,完整独特,和辩证唯物主义公然分庭抗礼
凡是真理,必须要经得起检验和质疑,否则必是谬论
人的确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运行规律必然服从大自然物质运行的规律。这是个总的原则,具体如何服从,必须明辩,不能混淆视听
《黄帝内经》的天人感应认为,人是个小宇宙,宇宙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就凭这个,无论什么人也说不清,哪只眼是太阳,哪只眼是月亮,这样的比附有什么实用价值。用金木水火土星比附五脏,更属荒唐,不比附是否就不能认识人体,认识五脏,比附了就能看好病,保好健?类似的古人无奈的比附,也就是陈芝麻、烂骨头,不下决心否定掉,是绝对不行的。一些有功底的中医人士说得对,中医是被中医消灭的。那些所谓中医的铁杆捍卫者,实际上正是中医的掘墓人。他们只会大喊大叫,叫得越凶,坟墓掘得就越深,正是自己在埋葬自己!
人和一切生命,是地球的特殊产物。和其它物质一样,都是由90 余种天然化学元素构成的,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具有什么理化性质,在人体也同样有什么理化性质。地表的化学元素,不是平均分布的,氧的含量最多,有些元素的含量很少。在人体也是如此: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以氧、氢、碳、氮等元素的含量较多,有14种元素含量较少,但是人体所必须的,称微量元素。地壳的90余种天然元素,几乎在人体中都能测出来。人体各种元素分布的比例,和地壳各元素分布的比例并不相同,没有相关性,不存在相互感应的问题
人体是物质,自然服从物质运行中所抽象出来的数学、物理、化学规律
举例来说,人的ABO 血型系统,如何遗传,就服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规则。如果父母都是O型,子女必然都是O型;父母都是AB型,子女可以是A、B、AB型;父母都是A型,子女可以是A、O型;父母是A型,B型,子女可以是A、B、O、AB型等等。这个遗传规则完全符合排列组合规则,所以是准确无误的,父母都是O型,决不可能生出A、B、AB型的子女来
遗传密码是由四种核苷酸每次取3个组成的,4的3次方为64,所以遗传密码有64种。决定20种氨基酸。这64种密码,对20种氨基酸不是均匀分配的,有的6 种密码决定一种氨基酸,有的是一种密码决定一种氨基酸。还有的密码什么氨基酸也不决定,无意义。遗传密码的破译,不是用天人感应的原理逆向推倒出来的,是用实验破译的,用天人感应的原理,肯定是连想也想不到
人体的骨骼结构,符合力学原理;运动,符合杠杆原理;血液循环,符合流体力学;眼睛的感光,符合光学原理;发声和感音,符合声学原理;代谢,符合热力学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符合质子自旋时产生磁距,而氢原子是人体中分布最多的化学元素之一,所以,哪些器官有病变,从氢离子的数量的改变上就能反映出来,质子的这种性质,在自然界是如此,在人体也是如此,掌握了这个性质,又发明出仪器把正常和异常都准确无误地测出来,使过去不能发现的病变得以发现,这对病人意味着什么,造了多少福,还需要多说吗?
至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人体完全服从,耗热多,摄入也必须多,喝多少水,排多少水,包括大小便和汗液
人体完全服从化学规则,比如氯化钠,在自然界是中性的,在人体也是中性的;在自然界可以解离成钠、氯离子,在人体也如此。盐酸是强酸,胃可以分泌少量,以助消化和杀菌,如果分泌得少或缺如,口服少量稀盐酸,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如果酸碱平衡失调,发生酸中毒,不仅可以准确地测出来,还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需要补多少呈碱性的碳酸氢钠,来纠正酸中毒。完整独特的天人感应,对此能有所作为吗?不能作为,凭什么陶醉?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相似不是全等。所谓取像类比的方法,可以启迪思路,不能完全代替具体内容,否则结果必然荒唐
这里也举一个取象类比、逆向推导的例子:刘备取得成都以后,禁止酿酒,违者治罪受刑。实施时,官吏在人家里搜出了酿酒器具,也给治罪。这是凭逆向推导,即造酒需要器具,有器具必然造酒这样的逆向推导,当然是荒唐的。一天,简雍和刘备一起在街上溜达,看见一男子,简雍对刘备说:“此人肯定要强奸妇女,为何不抓起来治罪?”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要犯罪?”简雍说:“他有作案的家伙。”刘备大笑,取消了对拥有酿酒器具者的惩罚。可见得,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天人感应里说的那些东西,完全是机械的比附,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能性,更谈不上必然性。简雍的做法,实际上是归谬法,即以其人之思维,还治其人之身,让他自己感到荒唐,刘备是明白人,立即改正了错误。知过必改,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黄帝内经》里的天人感应,虽然不认为天有意志,但那些机械比附,完全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代里的无奈的猜测,如果说古人情有可原,今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今人,还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大肆炒做,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的生命健康,难道能倒退到2000年的认识,当作儿戏?这是个必须认真对待和深思的问题!
迷信经典,肯定错误的东西,必然导致僵化。自从董仲舒把诗、书、易、礼、春秋定为五经以来,僵化就开始了,严重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举个例子,以示一斑:
《诗· 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意思是:螟蛉的子代,是由蜾蠃养育的。后来,螟蛉就成了义子的代名词。由于不做实际观察,经典说什么,就是什么,以讹传讹,代代相传,毫不足怪。如果什么人观察了,纠正了经典里的错误,倒是怪事,往往得不到承认。这首诗,据说是讽刺周厉王的,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一直到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他是个爱观察的人,观察到蜾蠃,就是细腰蜂,不是养育螟蛉的后代,而是拿来当食品。这个很容易的观察,竟是在这首被当作经典的诗产生后1200多年,董仲舒定为经典 500多年后才发生,这难道是致知在格物吗?完全是在格书!书错了,就跟着错! 这难道就是国粹?更奇怪的是,后来的大学者,对陶弘景的观察置若罔闻。东汉郑玄为诗作注,自然是说“蒲卢(蜾蠃)取桑虫(螟蛉)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这是在陶弘景之前,说明他这个大经学家也是人云亦云,自己没观察。奇怪的是,唐朝的孔颖达为诗作疏,并未纠正郑玄的错误。宋朝苏辙 《诗集传》的注解是:“螟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螟蛉之子,蜾蠃负之以为己子,无难也。”朱熹,最提倡格物致知,可惜他自己也不格物,他的 《诗集传》的注解是:“螟蛉,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而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朱熹之误,一是没有注意陶弘景的观察,二是自己观察得不仔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肯定之肯定”所引发的荒唐,难道这就是国粹?国粹的盲目鼓吹者,该醒醒了,要发扬国粹,决不是闭着眼睛喊口号就能喊出精彩来,要仔细研究、消化、分辨才好,囫囵吞枣式的炒做,急功近利,喊口号当然比认真做学问容易,收效也快,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毁灭国粹!保护和炒做落后、陈腐,决不是爱国!
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规律的统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含义,不容混淆,不容偷梁换柱,这里只做初步的、粗浅的澄清
附录:
关于《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1)》的错误
yangli
今天看了《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1)》,文章意在批评以取象类比代替严格论证的方法,本来写得挺好,可惜举了一个刘备听从简雍劝告的例子,让我觉得作者如不是未仔细思考,就是本来也糊涂
“刘备是明白人,立即改正了错误。知过必改,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句评语说明王力微认为刘备错了,简雍是正确的。那么刘备错在哪儿,简雍又对在哪儿呢? 刘备的目的是禁酒,手段之一是禁止酿酒器具。我们不讨论禁酒是否正确,要造酒,酿酒器具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果要禁酒,禁止酿酒器具自然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这个思路非常清楚,哪里有什么机械的取象类比的想法在里面?
简雍的思路就是:通过禁止酿酒器具来禁酒,如同禁止生殖器来禁止奸淫一样,都是荒谬的。王力微认为这是归谬法的正确应用,而其实,简雍的思路恰恰是王力微所批评的机械比附的方法,简雍是不恰当地拿生殖器与奸淫的关系去机械地比附酿酒器具和酒的关系。酿酒器具的人造的,作用仅是酿酒,而生殖器是天生的,还有其它的生理功能。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本就不能类比
在禁酒的环境下,保留酿酒器具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偷空违法造酒,我想不出还有别的理由。那么在下达禁酒令的目标的同时,通过禁止酿酒器具断绝违法的手段有什么错呢?
生殖器是天生的,如何禁止?这个措施首先就有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如果说禁止就是阄割,那么生殖器其它的生理功能怎么办?这个措施的副作用太大,不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措施
可以明显看出,王力微所说犯了错误的刘备,根本没有犯错,而他认为正确的简雍,反而正好是他所批评的机械类比的典型
说实话,这个刘备的故事我以前没听过,网上一查,倒是很多网页说了这个故事,只是结果有些不同,一种说是刘备废除了禁止酿酒器具的条款,这说明刘备这个糊涂蛋,被简雍忽悠了;还一种说是刘备因此还废除了禁酒令,这更说明刘备是个糊涂蛋,因为要改正手段把目标都给取消了,说明他自己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禁酒
我没听过这个故事,但曹操禁酒的故事倒是从鲁迅那儿听说过。曹操禁酒,孔融反对,也是以“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这种归谬法去忽悠曹操,可惜曹操不听,后来还找个机会把他杀了。这说明曹操比刘备明白多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忽悠他分得很清楚
最后再发一句感想:中国的格言、口号、语录太多了,用得也太滥了,有时候它是说明问题的简洁方式,但也很多时候变成了忽悠和狡辩的依据。对这些东西一定要认清,可以做为说话时的引用,但一定不要成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答yangli先生质疑
作者:王力微
很高兴看到有人关注我的文章,并提出质疑。有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是好事。凡是我的文章,一律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并对批评者表示感谢。但是,对于是非问题,还是需要辩明的。真理越辩越明,尤其是不同意见,可以促使人思考,说得不明白的,把它说明白;错了的,纠正
关于刘备禁酒的事,见《三国志·简雍传》,记之凿凿,决非我杜撰,也非道听途说
刘备禁止造酒,是在他入蜀以后。在刘备之前,是刘璋治蜀,他没有禁止造酒,造酒是合法的,很多人家都会做,肯定也没发造酒执照,谁喜欢造,谁就造。爱什么时候造,就什么时候造,不造,有造酒的器具,就闲在那里。所以,有造酒工具,不能说明必然要造酒。造酒工具,是造酒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有造酒工具,必然造酒的命题不能成立。刘备的官吏把有造酒工具抓起来当作造酒犯处理的人,显然是犯了这样一个把或然当成必然的错误
简雍的比喻,是恰如其分的。有性器是奸淫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绝大多数不会奸淫。这是提示刘备,执法要缜密,不要冤枉守法的人。尽管有人有造酒工具,他可能多年不造了;或现在虽有工具,也执行禁造令,只是舍不得处理,或没在意,或想禁酒令取消了再造等等。无论什么情况,总不能把有造酒工具和在进行造酒等同起来。所以,简雍的比喻是正确的。刘备没有被简雍忽悠,他只是取消了对拥有酒具,并未实施造酒者的刑罚。他知过必改,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值得发扬。《三国志》的记载很简略,说刘备是因为天旱而行禁造酒令,没交代什么时候取消这个命令
摩尔根说:“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它”。他自己是这样做的,现代医学也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和过时的东西中发展的,所以才能生机勃勃
由于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推行,中国向来重“经典”轻科学,贻害无穷 《诗经》的写作手法就是比兴,平铺直叙不生动,这在写诗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用在学术上,胡乱比附,只能制造混乱
在科学发明和发现中,所谓灵感,有些是来自于相似的比附,比如泷泽利明发明纤维镜,在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法时,他逛商店,看到一架天文望远镜,从中获得启发,豁然开朗,发明成功。这是横向思维在起作用。又如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出自偶然,提纯成功并用于临床后,就是有目的的在筛选抗生素了,这种筛选,也是横向思维在起作用,链霉素等就是这么被找到的。类似的比附,应该称做启发,这样的启发,和天人感应的胡乱比附并无共同之处。比附和比附不同,我特别强调恰当比喻和胡乱比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万里,甚至以光年计
在几何中,有全等,有相似。医学是针对人体正常和异常,以及如何化异常为正常的科学。对于体表的东西,好办。对于解剖、显微解剖、超微解剖(放大万倍以上),都可以做到,因为可以解剖死人。生理,就不那么好办了,总不能拿活人来研究尤其是一些脏器的功能吧?怎么办?只能用动物实验。很多功能,尤其是一些高等动物,其原理和人是相通的,或者说是近似的,但不能说完全相同。尤其是脑功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现代医学,并不排斥相似,只是,这种相似,它们之间所产生的误差越小越好。再比如,一切新药,都要做动物的药理和毒理实验,这也是相似,是不得已的办法,取得数据以后,还要在一定范围里,做临床观察,作双盲对比观察,即使这样,有一些新药,在大规模铺开使用以后,还是会出现一些重大的副作用,而不得不停用。这就是现代医学对于药物使用的慎重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黄帝内经》中天人感应的比附,近年来越来越为中医界的理论家们津津乐道,如,刚刚在《百家讲坛》讲张仲景的郝万山专门讲了一节,不过,有些遮遮掩掩,用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山石来比符人体,实在太离谱了!他们实在拿不出新东西,只能神化老东西来苟延残喘。对他的讲座,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2009-03-02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