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能二用的心理学原理,意识究竟(三),野驴

2008-03-06 15:53:15

标签: 科学 科普 野驴 意识究竟 分类: 科普-《新发现》

为什么一心不可二用,用心理学解释一下

统一工作空间在意识产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一台通用发电机,各感觉系统首先将来自外界的不同形式的能量(光能——视觉系统、机械能——听觉系统和触觉系统、化学能——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转化成同种形式的能量(神经活动),然后经各自的终点站输入到这台通用发电机中,并由其以统一的方式最终转化为“电能”——意识

周遭的刺激信息时刻不停地涌入到各感觉器官中,各感觉系统时刻不停地输出着供发电用的能量,但发电机只有一个,电要一次一次的发,即同一时刻只能产生一个意识。发电机的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的任何输入都将被抛弃,无法形成意识,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的外部世界是我们感知不到的。当然,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意识到的只是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为了说明这一点,举一个恰到好处的例证——电影。电影胶片是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的,为什么不再快些呢?因为再快也是多余。既然处在通用发电机运转期间内的任何输入都将被抛弃,那么在这个不应期内的输入不就显得多余了吗?电影的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每秒24次输入足够了,再多也意识不到

而荧幕外世界的播放频率显然远不止每秒24帧,所以虽然我们一直在观察,觉得没有遗漏,但实际上错过的要比“看到”的多得多。仅凭感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实在太有限了。即便如此,还不能保证除了必须要漏掉的那些,其余的都能被“看到”,因为还存在竞争

统一工作空间在每次不应期结束后,会立刻被来自各方的输入所包围,各感觉系统都在蓄势待发,准备接手发电机的使用权,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竞争。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是刺激信号的强度,谁接收到的刺激信号最强,谁就能获得发电机的使用权

我们坐在电影院,看着荧幕上的画面,同时还听着音箱中放出的配乐,感到视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来自画面的刺激信号产生的是视觉意识;来自配乐的刺激信号产生的是听觉意识,两者时刻争夺着最终出线权。而要想在彼此争夺中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视觉信号与听觉信号应在强度上维持相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结果将是两者轮流出线,视觉意识与听觉意识以相同的概率交替产生,感知由此在整体上保持连贯,于是才相得益彰。而如果两者强弱分明,比如音量过大,则听觉意识占主导,太响了,“看”不进去;音量过小,则视觉意识占主导,太低了,“听”不出来。正看、听得津津有味,旁边的人突然重重拍了你胳膊一下,这一拍让画面和配乐瞬间烟消云散,此刻,触觉意识正在产生中

竞争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你在图书馆专心看书,朋友叫你的名字,你没听见,因为刺激强度不够,再大点声,听到了,强度够了,竞争过了书中文字。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两眼虽然正视前方,但直到朋友走至眼前才看到他,或许还需大喊一声才能让你意识到他的存在,而一旦他“存在”了,你的思考就被打断了

很明显,这是发生在感官意识与非感官意识之间的竞争,非感官意识也参与到了对统一工作空间的争夺中,不占用这台通用发电机,思考就无法实现,这说明非感官意识也要经由统一工作空间才能产生

注意力的心理学解释,注意之用

以竞争的方式决定意识内容显得公平合理,刺激信号的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其所携带信息的重要性,重重拍一下和大喊一声的目的都是让你及时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理所应当要在第一时刻占用统一工作空间。虽然反应的结果可能只是捡起掉在地上的钱包,或与朋友寒暄一番,但如果拍一下是为了让你发现电影院已经起火,而喊叫内容是“小心车!”的话,那可就是性命攸关了。生命体内部任何机制的设计初衷都只有一个——保障生存,意识的产生机制也不例外

不过大脑神经活动并不是完全被动地依循外部刺激而展开的,视觉过程中主动构建方面的存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基本的竞争规则下,意识活动还被赋予了很强的主动性,这主动性体现在对刺激信号的选取上,选取工作的实施者是注意。虽然通常我们无法决定刺激信号从何处来,是强还是弱,但通过注意,我们可以主动地对信号来源进行选择,并在脑中对各方信号的强度做出针对性调整

于是,自由、平等的竞争局面被打破了。图书馆中的光信号从四面八方而来,但你只把注意力集中于手中的书上,更重要的是,在注意的参与下,书中文字的视觉信号在进入视觉系统后被大幅度增强,同时其他方面的刺激信号比如朋友的叫声则相应地受到了抑制。这种不平等待遇为文字信号赋予了统一工作空间的优先使用权,所以朋友必须再大点声,你的名字信号才能在这场不公平竞争中获胜。而在专注于思考的时候,注意的作用是对外部刺激进行全面抑制,以保证统一工作空间完全被非感官意识所垄断,因此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原本公平的竞争就这样被注意所干预,而我们似乎总是在注意着什么,因此对统一工作空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在注意参与下的竞争。关于注意,从经验出发,我们知道其与意识同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注意中心,要么在专心看书,要么在倾心听歌,要么投入到思考中,要么沉浸于情绪里。而正因为注意时刻都在,所以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意识必须在注意的作用下才能产生,或者说是注意决定了意识

但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对此,用实验控制下的注意与意识来进行说明最具有说服力。注意中心在屏幕中央,显示的图片在屏幕角落,任务是判断图片内容是否是动物,结果完全可以判断出来。这说明来自非注意中心的刺激同样能产生意识,意识不一定必须在注意的作用下才会出现

这又是为了保障生存而设计的机制,原始人在把注意放在眼前要摘下来的果子上时,能否及时意识到突然出现在视野角落里的猛兽,决定了其是否能生存下去;而在同伴发出尖利的报警声时,如果必须要先将注意从眼睛转移到耳朵上才能产生相应意识的话,时间上必然会慢一步,而这一步就决定了生死

由此可知,在感官意识的产生过程中,注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你将注意集中在书中文字上,朋友的叫声让你转过头与他说话,这里的时序关系是先产生了听觉意识,然后注意中心发生转移,而非先有听觉注意,后有听觉意识。事实上听觉意识产生时注意中心还在书上,是在提高音量后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注意有针对性地改变了竞争各方的强度对比,但无法完全左右竞争结果

注意中心也可以不随意识的更替而转移,比如注意在书上,别人的手机响了,你听到了,但注意没有随之转移到手机铃声上,反而更加集中在书上。在电影院,注意中心通常是一直落在荧幕上的,考虑到注意的针对性调整作用,要想保证视觉意识与听觉意识以相同的概率交替产生,听觉信号与视觉信号在强度上维持相当恐怕是不够的,音量要再大些,以保持适当的强度优势才能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

不同于感官意识,非感官意识似乎与注意密不可分,必须在注意的参与下才能产生,思考、情绪、自我意识等都是如此,好像找不到例外。注意的存在是生物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性的一种体现,注意的参与程度越高,主动性就越强。而增强生物的主动性是进化的一个方向,以至于最终出现了非感官意识这种必须依赖注意,完全脱离外部刺激的意识形式。在这方面人类无疑走的最远,正是由于拥有了远丰富于其他物种的非感官意识,人类才能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取得支配者的地位

感官意识使我们得以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情形,但却是脱离了外部世界的非感官意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得以深入。由注意决定的非感官意识,是人类用于深入认识世界的各种手段如哲学、科学等的基础,也是人类种种创造之所以会存在的理由,比如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

在注意的作用下,非感官意识垄断了统一工作空间,但这种垄断不会是随心所欲的,完全脱离外部刺激可能会导致危险,比如正沉浸于思考当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幸好,只要强度足够大,外部刺激可以随时打破垄断,占据统一工作空间,比如一声大喊:“小心车!”具有高度主动性的非感官意识是进化的伟大成果,但竞争机制是必须要保留的,生命无时不刻不在权衡

待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42aab01008lpa.html


海云青飞,生命进化规律破解者

你有关宇宙奥秘,生命进化,人生成功,感情困惑,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等,都可以得到超越时代的指引

海云青飞 作品: - 《悟道进化生物学》 - 《悟道相对论》